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学术目录

学术目录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英文译名为CHINA IRON & STEEL ASSOCIATION ,缩写为CISA)成立于1999年1月,是由中国钢铁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为会员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坚持依靠会员办协会的工作方针,代表会员利益,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努力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坚持提供服务、反映诉求,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努力发挥在政府和会员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本会自身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精干的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努力把本会建设成国内有威信、国际有影响的行业组织。本会以致力于中国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永续繁荣为目标,积极促进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钢铁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内设综合部、信息统计部、市场调研部、财务资产部、科技环保部、规划发展部、组织人事部、国际合作部、纪委(监察)办公室等9个职能部门。另设14个分支机构: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统计与信息工作委员会、原料工作委员会、进出口协调工作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环保节能工作委员会、质量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宣传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和企业法律事务分会、冶金设备分会、钒业分会、绿化分会。另外还针对专项工作设有中国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海洋工程用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耐蚀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高炉生产技术委员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业务范围:
    一、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行规行约,建立自律机制,不断规范企业行为。在贯彻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推进技术进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节能环保水平提升,开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提高行业运行质量等方面,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会员合法权益。
    二、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参与拟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规等工作,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提出咨询建议,向政府反映企业诉求、争取政策支持。
    三、组织收集、整理、分级发布国内外钢铁行业市场状况和经营管理、经济技术等信息。监测行业运行态势,对会员单位的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及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调研、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四、经政府部门批准或授权参与制修订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组织推进贯彻实施。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和企业,配合政府部门进行督促整改。
    五、受政府部门委托参与重大投资、改造、开发项目的先进性、经济性和可行性前期论证。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产品开发,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六、组织有关业务培训,研究制订有关技能、职称评定标准与考核办法,组织开展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提高职工的专业和技术素质。
    七、代表中国钢铁行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与国际钢铁同业组织和企业的联系,开展协商对话。
    八、根据国家授权开展钢铁行业统计、调查、分析和上报等工作。代表或组织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相关工作,开展企业进口铁矿石和钢铁产品进出口自律工作。按国家授予的部分外事权开展外事管理,承担引进国外智力有关工作,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或根据市场行业发展需要组织国际国内展览。
    九、做好本会自身建设和管理工作;做好国资委委托的有关工作。
    十、承担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接受会员和社会的委托,提供专项服务。

    www.chinaisa.org.cn - 2022-11-28 - 收藏
  •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法大”,位于北京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立格联盟”成员,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政治学和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中国政法大学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培训学院共19个教学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尤其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的高校“立法联系点”。学校设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研究机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现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数据法治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权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证据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法治政府研究院),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1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基地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1个,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等省部级以上国家机关共建高层次研究基地9个。另有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等重要研究机构9个,新型研究机构12个。
    中国政法大学全校共计拥有纸质文献总量达246.6万册,电子图书243.20万种,电子期刊59.16万种。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以法律政治类图书为主的图书馆。该馆不仅收录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法律文献与学术著作,还较为全面地收录了自晚清以来的各类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法规、判例辑纂等。
    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期刊 包括:《政法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比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9月创刊,为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1月创刊,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法律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www.cupl.edu.cn - 2022-11-20 - 收藏
  • 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由从事学习、研究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学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会址设在北京,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中国哲学史学会组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会议,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主办《中国哲学史》季刊,以便及时反映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资,以保证《中国哲学史》季刊的出版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中国哲学史学会一向把关于孔子、关于儒学、关于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为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中国哲学史学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际中国哲学会合作,在武汉大学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议主题为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对话等。这些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反响。中国哲学史学会还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学术团体联袂组织多次纪念孔子、研讨儒学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哲学史学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和推动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探索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辩证规律,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科学地总结我国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中国哲学史的科学研究水平,创新、发展中国哲学,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组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会议,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主办《中国哲学史》季刊,以便及时反映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资,以保证《中国哲学史》季刊的出版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学会下设八个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朱熹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张岱年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比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孟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专业委员会。学会会员遍布全国各省。

    www.zgscph.org - 2022-11-20 - 收藏
  •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由建立于1950年的原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整体合并而成,其前身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英语系、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英文系和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外文系。学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是目前西南大学教职工人数最多的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拥有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有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语言学、外国文学、外语教育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在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接收国内访问学者;“外国语言文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院的“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辖认知语言学研究所、功能语言学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所、翻译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德国研究所等,另有教育部备案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俄语国家研究中心”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莎士比亚研究中心、翻译中心、辞书研究所、西语国家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学院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西部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会、重庆市外文学会、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学院办有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认知语言学研究》)、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亚太二语及外语教育学刊》)、《俄语国家评论》以及国内学术集刊《语言、翻译与认知》《外语教育研究》;学院的International Forum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博雅”“缙云”两大讲坛是学校颇具影响的外语类重要学术论坛。近十年,学院主持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和部市级的教学科研成果奖。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教育系、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德语系、研究生教学部、大学英语部、网络与继续教育中心;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9个语种,英语、日语、俄语、德语4个专业;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9)、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学校优势专业,日语专业和俄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及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重点课程多门,其中“语言学导论”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课程,“大学英语”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国家级规划教材多种;承担全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学院在国内多个省市建立了教学实习实验基地。建院以来,学院已构建起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外语专门人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就业先进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俄罗斯、德国、奥地利、西班牙、丹麦、比利时、匈牙利、泰国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75%以上的教师有出国学习或工作经历;每年有多名外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各专业常年有外籍专家任教;学院还接收外国留学生,各专业每年有多名学生出国(境)学习深造。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建有“语言认知与脑科学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学院的“外语实验教学中心”集数字化、网络化、媒体化为一体,是学校本科教学与研究示范实验室,设有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等;自主开发了“外语自主教学与学习系统”可远程操控的课程直播录播系统等,拥有的外语视听资源超过70TB,涵盖多种语言的视频、音频、文本、动画等,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其容量在全国高校的外语专业中名列前茅。院内还有西南大学外语图书馆,藏书4万余册。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秉承“博学中西,砥砺德行”的院训,以“崇尚学术自由,追求科学真理,培养外语英才,塑造模范国民”为使命,以“全人教育”为外语教育理念,以“课程思政”为路径,以“创新兴院、精品立院、严谨治院、团结强院”为抓手,致力于实现建设“有科学理念、有办学特色、有队伍优势、有学术地位、有人才质量”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的奋斗目标。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学术地位、科研水平以及和谐团结的人文环境,在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

    foreign.swu.edu.cn - 2022-11-17 - 收藏
  •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是1958年1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内蒙古分会的基础上成立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地方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
    1958年11月27日,内蒙古科联和内蒙古科普协会合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成为中国科协的地方组织。
      1959年10月20日,内蒙古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科协成立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科协第一届委员。截止目前,按照章程先后召开了六次代表大会。
      2008年9月22日,内蒙古党委印发《内蒙古党委关于加强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内党发 [2008] 15号)。
      2010年8月18日,内蒙古科学技术馆新馆工程建设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2013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
      2014年5月29日,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大会选举产生内蒙古科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主席、副主席、常委、秘书长。
    协会拥有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乡镇苏木(街道)四级科协组织1116个。自治区12个盟市科协全部独立建制,101个旗县(市、区)科协,独立建制的有76个。有组织机构37223个,其中:基层科协112个,企业科协140个,自治区级学会90个,团体会员2306个,街道、乡镇科普协会1156个,农技协3967个,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58个,各类科普场馆、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示范学校、科普活动站(青少年工作室)6464个,科普网站86个,科普从业人员17400人,各类科普协会拥有个人会员57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7万人。

    www.imast.org.cn - 2022-04-21 - 收藏
  • 《中国劳动》

    《中国劳动》

    《中国劳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学会主办。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多家研究机构和几十所综合大学列入社科类核心期刊。
    《中国劳动》以提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根本目标,致力于劳动经济、社会保险、家庭服务业、人力资源产业领域研究,关注重大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坚持选题前瞻性、内容原创性、论证严谨性、结论实用性。
    一、来稿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本刊坚持一稿专投、反对一文多用,凡已在公开出版物、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一律不予以采用。
    2.来稿应为作者与其合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作品, 内容不得涉及国家机密, 也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
    3.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
    4.建议来稿字数15000字以上,参考文献以近三年的文献为主。
    (二)范式要求
    1.论文正文应包括六部分内容: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理论演绎(理论模型、理论框架、理论视角、假说),实证检验,结果讨论,结论和启示。
    2.问题提出:论述本文研究的重要实践基础、文献基础及选题的意义。论述选题的意义要有事实支撑,切忌泛泛而谈。
    3.文献综述:围绕论文选题,对近5年的相关文献做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文献述评,重点梳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体现前沿性。一般性综述建议并入前言和讨论,有关方法方面的文献并入实证检验部分。
    4.理论演绎:构筑研究该问题的“理论框架”,体现论文独特的理论研究视角、理论研究逻辑和脉络,避免把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相混淆。文中请勿出现知识性、资料性内容和教科书式的描述,以及照搬国外理论模型的推演。
    5.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对“是什么”和“为什么”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检验。实证检验必须有理论支撑,模型设计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创新性,尽可能运用第一手资料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解释要有深度,与理论分析相呼应。
    6.结果讨论:对实证部分的结论展开讨论,与相关文献的发现进行比对,揭示本文研究的实质性新贡献,讨论本文的新发现对既有理论、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7.结论和启示:“结论”要求语言简练,避免与摘要和前文分析重复,简要归纳论文发现。“启示”或“政策建议”是对全文核心观点的升华和自然延伸,指出本研究可拓展的方向、可应用的新领域,体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要突出对理论发展和实践的意义。
    8.[摘要]阐述明论证方法和过程,突出全文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精华,字数以 300—400 字为宜。
    [关键词]以 3—5 个词为宜,以紧扣主题和体现论文价值的词语为主
    论文题目和标题不仅高度精炼,而且彼此之间逻辑一致。 10.使用规范性的学术语言,避免出现大话、空话、套话、虚话,即“正确的废话”。内容精炼,概念要规范,杜绝不规范的概念创新。
    二、来稿格式
    (一)封面格式
    1. 标题下面列示作者时,多个作者之间用“ ,”隔开。
    2.[作者简介]格式为:姓名,作者单位+职称/职务。通讯作者,电子邮箱。作者单位具体到二级单位(学院),在读研究生要具体写明“博士(硕士)研究生”;已获学位,要写明经济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文末写上所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和通讯地址。
    3.[基金项目]仅填写国家级或省部级资助项目,基金项目具体到项目类型(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等)。格式为:项目类型+“具体项目”+(批准号 ***)。
    4. [中图分类号]只填写一个,查询网址:http://www.ztflh.com/。
    5.英文标题和摘要于【参考文献】后,英文标题和摘要与中文内容一一对应。标题除介词外,单词首字母一律大写。作者姓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名有两个字的,中间 用“-”连接。
    (二)正文格式
    1.页面设置。全文请使用Microsoft Word编辑,纸张大小为A4,设置文档网格每页31行、每行37字。
    2.标题及编号。一级标题用“一、”等编号,二级标题用“1.”等编号,三级标题用“(1)”等编号,四级标题用“①”等编号。一级标题居中,二级及以下标题左对齐。前三级标题独占一行,四级标题与正文连排。全文采用宋体字,一级标题4号字加粗,二级标题5号字加粗,三级及四级标题与正文5号字不加粗。
    3.中英文简称或缩写。使用简称或缩写时,需在中文全称或英文全称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研究与试验发展(R&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4.数学公式。推荐使用Mathtype录入数学公式。公式中的变量无论大小写均使用斜体,正文中引用公式中的变量时应与公式中保持一致。公式中的数学符号和数字使用正体,表示矩阵的字母用加粗黑体斜体。公式应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放在小括号内右对齐。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公式序号应为“式(1)”,而不应为“一式”、“1式”或“(1)式”等其他序号。
    5.正文数字涉及本文计算数据的,小数点后统一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如果正文数据来自文中表格数据,将表中四位有效数字按四舍五入处理为两位有效数字放入正文中。
    6.标点符号的使用。除英文参考文献及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JEL分类号之外,论文其他部分应使用中文标点符号。中文标点符号的使用应遵守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
    7.注释。注释以脚注形式放在当前页,脚注采用①②③编号,每页独立编号。
    8.表、图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表格式。表名在上,图名在下,五号黑体。表格一般为三线开口表,表格顶线、底线是粗线,栏目线是细线。表中数据小数点后保留至二位数。表内文字为楷体10号字。图、表必须一一标注“资料来源”(一般而言,如果是作者绘制, 标注“作者绘制”、“作者计算”或者“作者整理”),六号宋体。表、图须随文排,文中应注明“见表1、图1”、“如表1、图1所示”等字样,正文文字在前,图、 表在后。图、文并排时,左边文字,右边放图。
    9.文中引用文献采用“作者-年份”制格式,具体有“作者(年份)”、“作者1和作者2(年份)”、“作者1等(年份)”、“(作者,年份)”、“(作者1、作者2,年份)”、“(作者1等,年份)”、“Author(年份)”、“Author 1 & Author 2(年份)”、“Author 1 et al.(年份)”、“(Author,年份)”、“(Author 1 & Author 2,年份)”、“(Author 1 et al.,年份)”等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时,中文文献使用作者全名(包括中文文献中的英文作者),英文文献使用作者姓氏。
    引用同一作者、同一年份的多篇文献时,在年份后按篇名排序依次添加a、b、c等字母以示区分。连续引用多篇文献时,同一作者的不同年份之间使用逗号隔开,如“作者(年份1,年份2)”或“(作者,年份1,年份2)”;不同作者的文献之间使用顿号或分号隔开,如“作者1(年份)、作者2(年份)”或“(作者1,年份;作者2,年份)”。
    (三)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列于文章末尾,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要与文末列出的一一对应。中文参考文献在前,英文参考文献在后,并按作者姓名、出版年份、篇名排序。
    中文文献中多个作者之间使用逗号隔开;英文文献中多个作者之间使用逗号隔开,但最后一个作者之前使用&隔开。英文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编者)姓名须用全称。英文参考文献中,标题的实词首字母须大写。
    1.期刊论文
    格式:作者.文献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页数.其中,英文期刊论文一般须同时标注卷和期。如:
    林毅夫.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J].经济研究,2007(1): 126-131.
    Engers, M., and J. S. Gans. Why Referees Are Not Paid (Enoug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341-1349.
    2.专著
    格式: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
    多个作者之间用“,”隔开。引用译著时,标注作者国籍,将译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如:
    蔡昉.超越人口红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Fukuyama,F.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M].New York: Free Press,1999.
    3. 析出文献
    格式: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文集责任者.文集题名[C].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
    其中,英文文献中,单个编者后使用“(ed.)”,多个编者后使用“(eds.)”。如:
    黄益平,蒋庭松.刘易斯转折点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般均衡分析[A].蔡昉,杨涛,黄益平.中国是否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工作论文
    格式:作者.文献题名[R].机构论文,发表年.如:
    李实,万海远,谢宇.中国居民财产差距的扩大趋势 [R].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工作论文,2014.
    三、投稿方式
    本刊全部采用网络投稿系统。
    来稿作者请登陆http://ldkx.chinajournal.net.cn(知网投稿系统)进行网上投稿。
    四、审稿周期
    本刊审稿周期一般是三个月,如超过三个月未收到本刊任何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但请向编辑部确认。
    文章录用后,作者可联系编辑部办理纸质期刊的快递事宜。
    五、联系本刊
    有关投稿事宜,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联络我刊。
    电子邮箱:chinalabor@126.com
    电话:010-64941064

    ldkx.chinajournal.net.cn - 2022-04-18 - 收藏
  • 《信息安全研究》

    《信息安全研究》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行业迎来崭新发展机遇的形势下,《信息安全研究》应时代而生。
    《信息安全研究》于2015年10月创刊。月刊,每期96页。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标准刊号:CN10-1345/TP,邮局发行代号:2-41。
    《信息安全研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信息安全研究》是一本系统刊登信息安全技术和管理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交叉性学术期刊。所选登的论文既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应用、互联网、通信、自动化等学科涉及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又包括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战略、法律法规、管理、标准研究等;既包括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原理、模型等最新研究,又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最佳实践。
    《信息安全研究》办刊宗旨是:以研究致以应用,集中展示国内外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传播信息安全基础理论、技术应用、管理方法和政策策略,发挥学术平台作用,服务国家信息安全形势发展需要。
    《信息安全研究》愿与同行业及社会各界携手,友好合作,共同开创我国信息安全领域新局面,共赢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中国知网显示,《信息安全研究》总被下载82480次、总被引939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052、(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613。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信息安全研究》被引量为213次、下载量为9661次、基金论文量为214篇。
    《信息安全研究》是一本系统报道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信息安全研究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期刊。
    《信息安全研究》设学术论文、技术应用、专家视点、特别策划、电子认证专题、风险评估专题、网络安全标准化专题、软件安全性可靠性专题、大数据专题、网络安全立法专题、CFL认证研究专题、电子数据取证专题、物理空间安全专题、生物特征识别专题、专家观点、法律法规等栏目。
    《信息安全研究》办刊宗旨是:集中展示和报道国际、中国国内网络和信息安全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及最新应用,传播信息安全基础理论和技术策略,服务国家信息安全形势发展需要。

    www.sicris.cn - 2022-04-12 - 收藏
  • 《信息网络安全》

    《信息网络安全》

    《信息网络安全》(国内刊号:CN31-1859/TN;国际刊号:ISSN1671-1122)创刊于2001年,是由公安部主管,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内首批网络安全类期刊之一,为中文月刊。
    《信息网络安全》是一本全面深入介绍网络安全理论,瞄准网络安全领域迫切需要的前沿技术,传达贯彻国家网络安全重要方针政策,及时反映国内外网络安全热点技术及最新发展趋势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涉及领域包括密码理论与身份认证、安全体系与协议安全、软件安全与可信计算、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网络攻防与漏洞分析、电子取证与数据挖掘、应用系统安全与容灾备份、新技术新应用与新安全等。
    2015年10月,《信息网络安全》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7年5月,《信息网络安全》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8年8月,《信息网络安全》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成为“中文核心期刊”。《信息网络安全》被国内三家主要科技期刊数据库同时收录,已成为认可度较高的“三核期刊”。
    《信息网络安全》杂志主办的“政府/行业信息化安全年会”在业界享有盛誉,已成为网络安全领域内政府、行业、学术界有效交流的平台,为促进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网络安全》面向国内外从事网络安全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在校师生公开征稿。
    据2019年1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信息网络安全》共出版文献7360篇、总被下载896190次、总被引25259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756、(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359。据2019年1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信息网络安全》载文量为6583篇,基金论文1146篇,被引量为15609次,下载量为154339次;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信息网络安全》影响因子为0.81。
    中国知网显示,期刊总被下载896190次、总被引25259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756、(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359。
    据2019年1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期刊被引量为15609次,下载量为154339次;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期刊影响因子为0.81,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1493名,在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139种)中排第17名。

    netinfo-security.org - 2022-04-12 - 收藏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学院、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学院合并而成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年12月撤销历史学系建制,成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下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边政研究所。
    百余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三本科生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
    1995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院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学科和世界史学科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双万计划”,系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世界史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优势学科,也是首批“2011 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参与单位。 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考古专业为江苏优势学科,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单位。新近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已开始招收研究生。
    近几年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在诸多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获教育部第五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钱乘旦教授、陈晓律教授的《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获教育部首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张竹明教授的《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1—8)》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大奖项;刘迎胜教授的“《元史》会注考证”和范金民教授的“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等分别获得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设有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边政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级重点智库1个,学院是首批“2011 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参与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获教育部第五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钱乘旦教授、陈晓律教授的《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获教育部首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张竹明教授的《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1—8)》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大奖项;刘迎胜教授的“《元史》会注考证”和范金民教授的“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等分别获得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设有南京大学中共党史资料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图书馆,其中南京大学中共党史资料馆是全国唯一以“普通党员原始档案资料”为展品的党史馆,馆内所藏资料达10万多卷(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图书馆馆馆藏中英文图书资料及古籍20余万册;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0多件,历代碑拓20000多件。

    history.nju.edu.cn - 2022-03-24 - 收藏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在邓小平亲自关心下,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长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纪念馆。
      目前,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智慧而严肃地表达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其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牧师用于拍摄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像的摄影机和影像资料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纪念馆内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分别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2015年12月,“三个必胜”新展馆和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万平方米。分布有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一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
      纪念馆是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日军“慰安妇”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综合型博物馆,大量的文物、照片、历史证言、影像资料、档案以及遗址对历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阐述,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抗战老兵等群体进行援助。
      自1985年8月15正式建成开放以来,截止到2018年底,共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近亿次。先后接待了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美国前总统卡特、捷克总统泽曼、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福田康夫、哥斯达黎加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里亚斯,澳大利亚参议院议长玛格丽特·里德、韩国前总理姜英勋等;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驻沪总领事也曾来馆参观。近年来,近百次接受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媒体采访。
      纪念馆199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先进集体。
      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
    地址: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
    联系电话:86-018013959265
    公众邮箱:nj1937@126.com

    www.19371213.com.cn - 2022-03-24 - 收藏
共 239 条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