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机构”网站目录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简称协会)成立于1993年11月30日,国家民政部登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主管,挂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全国各地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与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www.aids.org.cn - 2021-10-04 - 收藏
协会的宗旨:团结、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贯彻落实国家性病艾滋病防治策略,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防治活动,促进性病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为控制流行、减低危害、增进健康、早日实现“零艾滋”做出贡献。
本协会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协会于2020年9月8日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198名理事组成的第六届理事会、64名常务理事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和新一届领导集体,完成了与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平稳交接、过渡。
新一届理事会将踏着历届理事会铺就的阶梯,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协会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下设六个职能部门:综合部、学术部、项目一部、项目二部、编辑部、财务部。
协会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纬路27号,邮编:100050
电话/传真:010-63034521
电子邮箱:aidsngo_703@126.com
网址:http://www.aids.org.cn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
www.ihep.cas.cn - 2021-10-01 - 收藏
建所以来,高能所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粒子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了许多高技术产品,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能所的战略定位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
高能所现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谢家麟院士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纳米中心共建)、粒子加速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射线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高能所下设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高能所玉泉路园区占地460多亩。
高能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的骨干力量,拥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其中包括正在运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正在规划、预研中的项目有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未来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等。
高能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开展重大科学和前沿高技术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高能所率先开展高能天体物理实验、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建设,参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的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与空间探测作出卓越贡献。1978年至今,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1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高能所向社会开放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慢正电子束流装置、试验束装置、工业CT等大型通用设施,为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供公共平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每年向用户提供2000小时专用实验机时,可支撑国内外的100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的1000多名用户来进行500多个实验,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解析SARS病毒主蛋白酶及抑制剂结构、测定高等植物捕光膜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高能所依托北京谱仪、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成功组织了大型国际合作,并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国际粒子物理,包括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CMS实验,日本高能加速器机构(KEK)的BELLE 与 BELLEⅡ实验,德国的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的PANDA实验等。
高能所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先驱。1986年建成中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并向国外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1988年成为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19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网站。目前,高能所是具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最大的研究机构,建有IPv4/IPv6双栈的万兆园区主干网络及双万兆网络出口,并建有到大亚湾、羊八井、东莞等工程园区的专用高速网络。近年来,高能所在高性能计算、高性能存储、网格计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是全球高能物理网格 WLCG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个大型科研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计算服务。
高能所积极建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平台,将先进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先后研制成功包括医用加速管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加速管、用于辐射加工的大功率高频高压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帘加速器、加速器X射线源,小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PET)、核素与荧光双模小动物成像系统、小型PET/CT扫描仪、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PEM)、乳腺专用SPECT扫描仪、高性能工业CT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了我国工业辐照、精密检测、核医学成像设备等产业的发展。
高能所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高能所现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近600人、在站博士后近百人。
高能所是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粒子加速器分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Chinese Physics C、《现代物理知识》、Radi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高能所图书馆馆舍面积2300平方米,纸版藏书14.5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827余种(馆藏总种数及现刊种数95),各类数据库100余个,数字资源总计15亿余条。
展望未来,高能所将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研究所战略定位,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朝着“国际一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
www.nimte.ac.cn - 2021-10-01 - 收藏
创立以来,宁波材料所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围绕“材料研究”,先后布局了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4大领域。经过十几年努力,逐渐形成了材料应用链、科研技术链、人才培养引进链相辅相成、“三链融通”的科学布局,成为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技术提供者。
宁波材料所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抗“国家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加快打造原始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在“高性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海洋服役环境功能防护材料及重大工程应用”“高性能磁性材料与精密驱动技术”和“大尺寸单晶金刚石合成与应用”等重点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了重大支撑。至2020年12月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60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6000多篇;累计申请专利4500多件,授权专利2200多件,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研究机构专利十强。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科研机构。
宁波材料所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措施,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团队。目前全所员工1200多人,其中院士3人、杰青7人。截止2020年12月获得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超过800人次,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超过500人次,2020年获批“科技部海外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浙江省唯一)。拥有6个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近1600人。
建立了公共测试、专业研发、工程化、先进制造等四大类支撑平台,拥有近7亿元的先进科研装备;建成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近30个。
与企业开展了多元合作,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初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目前,与国内1000多家企业和全球240多个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实现了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大尺寸单晶金刚石、非晶软磁带材、神经康复机器人、弹性电子传感及其器件、智能全向移动机器人等52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并成功入选2017年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面向未来,宁波材料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为统领,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紧紧抓住新时期发展战略机遇,聚焦主责主业,以重大战略性产出为目标,把精锐力量整合集结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来,着力构建学科方向明晰的“前瞻基础-工程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创新链,努力建设具有一流人才队伍、一流学科方向、一流政策环境、一流成果产出、一流科研创新平台、一流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科研机构,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学术性法人社团,是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和预防医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www.cpma.org.cn - 2021-09-28 - 收藏
中华预防医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直属和联系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学会1998年加入世界公共卫生联盟,是该联盟执委会执委(2000-2019)。
学会成立于1987年,先后于1987年、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和2019年共计召开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原卫生部原副部长何界生任第一、二届会长,曾毅院士任第三届会长,原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任第四、五届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现任第六届会长。
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预防医学会,市级和县级预防医学会也相继成立,在全国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预防医学会体系。学会总部设在北京,已有单位会员54个,会员超过11万名。学会下设78个分支机构,基本涵盖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学会所属系列报刊72种,其中学术期刊70种,健康科普类报纸和期刊各1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主要职责:组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开展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技术与知识,促进健康素养提高;开展人才培养,更新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发现、培养、举荐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开展科技服务,提供决策咨询、科技奖励、科技评估、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认证等服务,推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宽公共科技服务渠道;开展学风建设,推动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促进科学道德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发展国际学术社团和科技工作者友好交往,促进国际合作;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兴办符合学会宗旨的公益性事业和业务活动。中国药学会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中国药学会(英文名称: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成立于1907年,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是全国药学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药学科学技术普及、繁荣与发展,促进药学人才成长与提高,促进药学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维护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在民政部、中国科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下,学会结合自身特点,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实践创新、经验总结、效果督察,充分发挥学会理事会党委政治核心、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秘书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推动了学会事业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www.cpa.org.cn - 2021-09-27 - 收藏
2017年5月,中国药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学会二十四届名誉理事长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理事长为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孙咸泽,监事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现有普通会员12万余人,高级会员4281人,单位会员89家,13个工作委员会,37个专业委员会,主办25种学术期刊,2个经济实体。现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国际药学联合会、亚洲药物化学联合会成员。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撑单位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学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内设办公室(人事党务处)、会员服务部、学术部(继续教育部)、编辑出版部(科学普及部)、国际合作部(科技评价与团体标准部)、财务部。
学会主要任务是开展药学科学技术的国际、国内交流,编辑出版发行药学学术期刊、书籍,发展同世界各国及地区药学团体、药学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与合作;举荐药学人才,表彰奖励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组织开展对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培训;开展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反映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会员和药学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药学科学研究诚信监督机制;组织会员和药学工作者参与国家有关的科学论证以及科技与经济咨询;组织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开展医药科研成果中介服务;组织医药产品展览、推荐及宣传活动;接受政府委托,承办与药学发展及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事项;承担会员和药学工作者服务相关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2010 年获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10 年、2016 年、2020年连续3届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获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2020年连续10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12-2014 年、2015-2017年获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二等奖;2014 年23届理事长桑国卫院士获国际药学联合会 (FIP) 药学科学终身成就奖;2015 年学会获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评估 5A 等级;2016 年学会科技开发中心获全国妇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学会组织编写的《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 年获中国科协学会综合治理改革工程项目;2018-2020 年获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二等资助;2020年获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优秀扶贫学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药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民政部、中国科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部署,广泛团结和动员广大会员和药学工作者,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面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学会远大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于2002年1月成立。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是由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组织。它标志着中国医师队伍管理,由单一的卫生行政管理模式,向卫生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协同管理模式转变的里程碑。
www.cmda.net - 2021-09-17 - 收藏
协会的宗旨是: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协会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职业发展,加强行业管理,团结组织广大医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弘扬以德为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开展对医师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和定期考核,提高医师队伍建设水平,维护医师合法权益,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
中国医师协会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常务理事会是决策领导机构。协会下设11个职能部门、8个工作委员会,建立了若干个专科医师分会/专业委员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基本都成立了地方医师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是全国执业医师和乡村医生之家。
2019年9月4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向全社会发布“医护人员健身18法”。
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宗旨:维护医师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医师的全方位培训,保证医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行业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作用,团结和组织全国医师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弘扬以德为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维护医师的合法权益,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据当前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执业医师人数超过200万人。中国医师协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医师之家。凡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医、民族医以及预防、医疗、保健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医学的协会、学会的管理工作者以及医学科研工作者等,都可以申请加入并成为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建筑学会(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是全国建筑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团体,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chinaasc.org - 2021-09-17 - 收藏
学会于1953年10月23日成立。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杨廷宝先生历任本会领导人。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有很多理事是来自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学会集中了中国建筑界各专业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政府推进城乡建设最可靠的智囊和助手。
学会以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心,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团结和组织全国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严谨、求实的学风,促进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服务。
学会坚持“学术追求、行业引领、政府助手、会员之家”的办会宗旨,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编辑出版科技书刊;展览展示;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举荐和奖励优秀科技成果与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办好会员之家,为广大会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服务。
学会理事会现设立四个工作委员会,学会下设五十五个二级组织。
学会现有个人会员10万余人,包括会员、资深会员、名誉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现有团体会员一千多家。本会委托地方学会协助发展会员,并实行属地管理。
学会编辑出版的刊物有《建筑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建筑实践》等,与日本建筑学会、韩国建筑学会联合编辑出版国际刊物《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学会设有“梁思成建筑奖”、“建筑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三个奖项,以表彰和鼓励国际、国内建筑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和贡献。
学会现有的品牌活动有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郑州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建筑设计博览会、威海国际人居节、亚洲建筑国际交流会等。
中国建筑学会于1955年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了国际建筑师协会(UIA),1989年以国家会员身份加入了亚洲建筑师协会(ARCASIA)。学会与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匈牙利、波兰、捷克、蒙古、巴西、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关系。此外,学会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组织保持着密切沟通和交流 。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市,内设机构有综合部、学术部、国际部、会员部、科普部、财务部、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办公室、科技咨询中心、《建筑学报》编辑部、《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建筑实践》编辑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第二办公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北京建筑大学3号实验楼
网站:www.chinaasc.org中国心理学会(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CPS)
中国心理学会(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CPS)创建于1921年,是我国现有的全国学会中最早成立的学术组织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会员。
www.cpsbeijing.org - 2021-09-07 - 收藏
中国心理学会是由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组成的公益性、学术性社会团体,宗旨是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
个人会员是中国心理学会的主体,累计发展个人会员约13000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会每届任期四年,自2009年12月第十届理事会起实行“三理事长”制,即由前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候任理事长共同主持学会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按心理学各分支学科设立了36个专业委员会(另有2个筹委会),设有12个工作委员会,以及2个期刊编辑委员会。紧密团结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心理学会开展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已经召开了二十二届,自2009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当前规模已超过2000人,是国内心理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1984年加入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IAAP)。
中国心理学会设立会士制度,设有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等奖项。设立“荆其诚国际心理学大会青年学者资助计划”,每两年资助青年学者参加国际心理学大会。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自2009年起每年召开一次,规模1000-1500人,参加者为来自中国各类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国内外心理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是广大心理科学工作者交流成果、展示实力的最重要的学术平台,截至2019年10月已召开二十二届,同时中国心理学会在意识到美国心理学会有《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意义后,编制并发布《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以提升学会相关论文质量,此外“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加强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与服务社会实践路径探索,加强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创刊于1956年。《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心理科学编辑部出版,前身为1964年创刊的《心理科学通讯》 中国心理学会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中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国家级研究中药的专门机构。自1983年起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中药研究所经过六十五年的科学研究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文献、中药资源及品种鉴定、化学、质量标准、炮制、制剂、药理、毒理和新药研发的科技骨干。全所现有职工500余人,设有中药理论与本草文献研究中心、生药研究中心、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中药制剂研究中心、中药炮制研究中心、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心、中药药理研究中心、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中药安全评价中心(GLP)、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数据中心、整合中药学研究中心、雾化吸入制剂研究中心和期刊部,以及挂靠管理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全所拥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办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和科普期刊《家庭中医药》,承办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中药杂志》。设有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药研究所构建了中药理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等完善的中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中药理论研究重点进行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原理、炮制原理等研究。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中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重点进行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炮制、中药制药工程化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研究,为中药产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中药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中药新药创制的核心环节,重点进行中药信息与数据挖掘、活性筛选与药效评价、化学提取与分析、中药制剂、中药代谢药理、毒理及安全性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73项。已获科研成果奖项3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4项;开发新药33个,出版中医药著作230部,发表论文5400余篇。我所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2011年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近年来,中药研究所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成果获奖、项目经费、新药研发、企业服务、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环境设备升级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五年,在国际知名杂志The Lancet,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Molecular Plant,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Nucleic Acids Res等发表SCI论文860余篇。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获奖成果水平明显提升。纵向课题经费创历史新高,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数量稳步增长。新药研发实现跨越式突破,金柴抗病毒胶囊、舒咽片、金草提取物、金草片、双氢青蒿素片、黄连解毒丸、保心颗粒、檵木颗粒等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我所全面深度参与抗新冠肺炎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和化湿败毒颗粒研制工作,集中全所优势力量承担主体的药学部分研究内容。2021年3月,清肺排毒颗粒及化湿败毒颗粒均获批上市。近年来,我所横向服务合同额和到位经费快速增长,科研转化能力大幅加强。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一批具有海外研究背景的优秀科技人才,提高了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优化梯队结构。 与WHO、美国、奥地利、挪威等8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科技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我所作为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与荷兰莱顿大学共建“中欧中医药及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与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共建“中奥合作研究中心”,与澳门大学共建“澳门中医药研发中心”。现拥有600兆核磁共振等3.8亿元科研仪器和设备。
icmm.ac.cn - 2021-09-07 - 收藏中国铁道学会
中国铁道学会成立于1978年4月1日,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由中国科协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双重领导的全国铁道行业科学技术性的群众组织。 学会宗旨 中国铁道学会是铁道行业唯一的全国性科技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铁道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的重要指示,立足铁路建设和经营主战场、聚焦铁路科技发展最前沿、面向铁路现代化重大科技需求,团结和带领铁道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铁路科技创新事业,努力建设“铁道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完成“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任务 一、开展国内外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交流合作,发展同国内外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交往;组织举办相关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开展国内外调查研究、培训等活动;承办铁道科技成果展; 二、组织开展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推进应用性技术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开展铁路科技决策咨询,提供政策建议,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 四、组织开展铁道行业全产业链团体标准研制工作;接受政府委托,开展专业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等政府转移职能。 五、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铁路和轨道交通领域科技决策咨询、科研成果评估以及其他技术服务; 六、组织铁道科技和科普期刊、书籍、论文集及其它科技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 七、表彰、奖励铁道行业优秀科技成果、科技工作者,推荐“两院”院士等优秀科技人才; 八、开展铁道行业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九、组织会员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建议和呼声。 十、接受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组织机构 中国铁道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理事会闭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行使理事会职责。学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 中国铁道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共设立6个工作机构(委员会)和26个分支机构;理事长卢春房,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 目前,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铁道学会,业务上受中国铁道学会监督指导,并受中国铁道学会委托发展和管理个人会员。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中国香港铁路学会。 中国铁道学会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含:普通会员、高级会员、学生会员)和单位会员。目前,铁道学会共有个人会员6.7万多名,其中高级会员213名;单位会员216个。 学术活动:学会根据不同时期铁路科技发展重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为国际重载协会和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成员,学会秘书长任国际重载协会理事。 科学普及:在科学普及方面,通过开展"铁路科技周"、"铁路科普日"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使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受益。 科技咨询:在科技咨询方面,组织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活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团体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化改革的相关要求并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经验,组建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标准与认证部及14个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来自铁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勘察设计、运营管理、土木工程及装备制造等领域的700多名专家委员,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开展铁道行业全产业链团体标准研制工作。 科技期刊:学会系统共有科技期刊38种。《铁道学报》《铁道知识》由秘书处主办,其余由分支机构或省级学会主办或联合主办。《铁道学报》是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等几十家大型数据库收录。《铁道知识》是全国优秀科普期刊。 科技奖励: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和原铁道部批准,自2002年开始,设立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在中国铁道行业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截至2017年,共表彰奖励2269项科技成果,表彰奖励铁道行业5698个单位、铁路科技工作者29526人次、铁路环保工作者136人次。 2002年,中国铁道学会、原铁道部人事司、科技司和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并负责组织其评审工作。截至2017年,共表彰奖励990名铁道工程师。 中国铁道学会作为全国铁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社团组织,成立40年来,团结组织铁路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铁路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科学普及应用、科技人才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铁路事业蓬勃发展和铁路科技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www.crs.org.cn - 2021-09-06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