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学术机构”网站目录

“学术机构”网站目录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9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上述三个研究所的部分资料、标本和设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二者分别于1953年和1957年进一步发展为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之后1962年两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曾产生过16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自然保护区设立、虫鼠害防治、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殖避孕等领域做出过重要历史贡献。
      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野生动物和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现代动物学研究,服务于人口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在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生殖与发育调控、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动物分类与进化、农业虫鼠害防控和濒危动物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目标包括三个重大突破和六个重点培育方向:三个重大突破:(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二)害虫害鼠行为调控;(三)动物进化与保护。六个重点培育方向:(一)生育力维持与生殖健康;(二)膜生物学与重大疾病;(三)有害生物成灾机制与防控;(四)物种的濒危机制与保护;(五)动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六)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创制。
      动物研究所正式职工432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4人,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2人,离退休人员356人,在站博士后132人,在读注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43人,另有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近300人。
      “十三五”期间,动物研究所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动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1497篇,其中在TOP15%期刊发表论文589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9.3%;在IF≧5期刊发表论文540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6.1%。“十三五”期间,动物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性等各类奖项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友谊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4项、国际合作奖2项,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5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近年来,动物研究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十三五”期间,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的40余位优秀外籍科学家到所工作;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
      动物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7种,分别是《Current Zoology》、《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应用昆虫学报》,其中《Current Zoology》、《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是SCI收录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依次为2.351、2.791和2.541。其他 4 种刊物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
      动物研究所在科学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倡导科学思维等方面,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国家动物博物馆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www.ioz.ac.cn - 2021-11-02 - 收藏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IBS)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IBS)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缩写为SIBS)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由原上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科研任务为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命现象本质、人口健康和农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探索有利于科学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建设成为综合、大型、跨领域、国际化、布局合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2124人, 其中岗位聘用人员1978人、项目聘用人员74人、离岗安置人员5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人、研究员338人、高级工程师以及高级实验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6人。有“万人计划” 5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 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8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35人,基金委“创新群体” 负责人10人,国家外专局-中科院海外创新团队6支,海外知名学者3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养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通过资源集成,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形成了党组织、科研管理部门、工会、团组织、学生会等齐抓共管,科研人员、党群干部、研究生、退休科技工作者等共同参与,大型科研设施定点开放的全方位科普工作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有10个研究机构(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5个院地合作共建机构(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中心)。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灵长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图书馆拥有生物学、医学、化学、农学及相关学科馆藏印本书刊300余万册,其中自创刊年代起收藏的外文期刊360余种。有160多个期刊、图书、会议论文、专利等不同类型的全文、文摘或工具型数据库。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包括《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Cell Discovery》、《生理学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生命科学》、《生命的化学》。

    www.sibs.cas.cn - 2021-10-30 - 收藏
  •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工程院)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工程院先后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了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中国制造2025》,举办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冶金与材料工程学术会议等论坛会议。
    中国工程院由院士大会、主席团、院领导、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与内设机构等组成。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农业学部77人,医药卫生学部123人,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5人);此外还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中国工程院每年从咨询研究经费中列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咨询研究专项,每年经费支持额度约300万元,用于资助院士及相关专家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咨询研究。教育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十余项咨询课题研究,提出了50余项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中日韩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关于推进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研究”、“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等咨询课题。
    中国工程院先后10次举办中国工程管理论坛,“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16”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中国专家学者与国际知名工程管理专家一起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基础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研讨。
    中国工程院学术期刊有:《Engineering》、《中国工程科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其中《Engineering》为季刊,是中国工程院院刊,是致力于展示工程领域最新成就的国际性期刊。《中国工程科学》是由中国工程院主管、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战略咨询性学术期刊,聚焦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以刊登战略咨询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战略咨询研究的学术交流,及时发布咨询研究的重要成果。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亦为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全文收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会刊,1982年创办,1983年创刊,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工程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合法地开展活动。
        工程院的职能和任务:
        1.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组织研究、讨论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对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报告和建议;
        2.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接受政府和有关方面委托,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提供咨询;
        3.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4.组织开展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参加相应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际学术活动;
        5.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先进科学文化,维护科学道德尊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中国工程院章程》的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院士本人提出辞去院士称号的辞呈,经主席团审查认可后生效,并通报全体院士。

    www.cae.cn - 2021-10-28 - 收藏
  • 英国医学会

    英国医学会

    英国医学会 (BMA) 是英国医生的工会和专业团体。 BMA使命:BMA 是英国医生的工会和专业机构。了解组织、其使命、愿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BMA 作为工会:作为英国医生的工会,BMA 被正式认可用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集体谈判。英国医学会单独和集体代表医生,协商薪酬和权利,并在工作中提供支持。 BMA治理:了解 BMA 的领导和决策结构,从地方、区域和实践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到国家委员会、代表机构和董事会。 BMA 的领导力:浏览英国医学会的领导层和执行董事团队的传记,他们致力于实现 BMA 委员会设定的目标。 作为英国医生的工会,BMA 被正式认可用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集体谈判。英国医学会单独和集体代表医生,协商薪酬和权利,并在工作中提供支持。作为英国公认的医生工会,没有人更了解日常工作生活或您面临的挑战。英国医学会提供个人和集体代表;我们在这里捍卫权利,并为捍卫这一职业而努力奋斗。每个成员在工作场所都受到保护,英国医学会确保所有医生的集体利益得到维护和促进。自 NHS 成立以来,英国医学会就集体谈判目的在国家谈判机制内和个人雇主中得到认可。 这意味着英国医学会不仅是行业的代言人,而且有责任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协商薪酬和其他服务条件。英国医学会被政府和 DDRB(医生和牙医薪酬审查机构)正式认可为代表卫生服务中的 GP 和医院、公共卫生和社区服务中的 NHS 医生意见的协会,根据国家协议受雇。 英国医学会也是仅有的两个向武装部队薪酬审查机构提供证据的组织之一。 1971 年,英国医学会注册为独立工会,目前英国医学会被列入认证官根据 1992 年《工会和劳动关系(合并)法》维护的工会名单。 英国医学会代表会员制定和维护他们的雇佣条款和条件的利益。 英国医学会在工作场所保护个人成员和医生的集体利益。英国医学会在当地谈判、个人建议和协助以及代表成员的代表方面提供支持。 超过三分之二的英国执业医生是会员。 英国医学会是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组织。地方、区域和国家论坛中的医生在制定英国医学会的政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英国议会、苏格兰议会、威尔士议会和北爱尔兰议会是 BMA 工会职能的主要执行委员会。 他们制定了英国医学会的战略方向,政策由 RB(代表机构)制定,并受工会立法管辖。 理事会的作用是: 委托 BMA 政策的实施——尽管它可以决定政策的时间和协调 解决其他 BMA 机构之间的争议 授权工业行动 在不存在的 ARM 事件之间制定策略 提出新的 BMA 条款和附则的建议,并修改或废除现有的 召开特别会议。 在 BMA 促进工作场所福祉,英国医学会致力于创造一个包容的工作环境。英国医学会努力让我们的员工过上健康的生活,并提供广泛的服务来支持他们的福祉。BMA 的环境可持续性和健康,英国医学会是一个对环境负责的协会。详细了解我们为进一步减少碳足迹所做的工作。英国医学会的慈善和社区工作,了解 BMA Giving 和 BMA 医学研究基金会以及我们与社区的合作。

    www.bma.org.uk - 2021-10-28 - 收藏
  •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是中国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医学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百年的励精图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科协学会之翘楚、全国医学科技工作者之家。
    中华医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医务工作者,传播医学科学知识,弘扬医学道德,崇尚社会正义。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每届任期5年。本会设常务理事会,对理事会负责。
    历经百年沧桑,中华医学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经中华医学会拥有近70万名会员、 89个专科分会、478个专业学组,加入了42个国际性/区域性医学组织,并与4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地方医学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学会出版发行191种纸质、电子系列医学期刊,每年主办、承办近200个国际国内医学学术会议。
    自创建伊始,中华医学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办会宗旨,把握学会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以会员为本、民主办会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依靠团结协作,整合学会资源,形成学会发展的合力;始终坚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保持学会发展的动力。积极承接政府交办的工作,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在卫生政策决策过程中发挥了智力支持作用。学会提出了以“党建强会”战略为统领的“质量强会”“协同创新强会”“服务强会”四大发展战略。通过组织学术会议、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开展科普活动、发展网络媒体和开辟医生论坛等形式,传播并普及医学科学知识;通过组织医学科学技术评审和重大临床专项等工作,促进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通过学术培训、远程授课等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通过组织双边互访和学术论坛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促进国际多边或双边医学交流。
    根据2021年6月官网显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期刊已达147种,发行至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国外近千种医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在历届国家期刊奖的评选中,中华系列杂志均榜上有名,在 “精品期刊”评选和“双效期刊”评选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有多种入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中华医学杂志社获奖。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期刊已达147种,包括: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中华医学杂志、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儿科学研究(英文)、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7中华妇产科杂志、胰腺病学杂志(英文)、生物安全与健康 (英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国际病毒学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贫困所致传染病(英文)、国际免疫学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生殖与发育医学(英文)、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英文)、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生物组学研究杂志(英文)、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华创伤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慢性疾病与转化医学(英文)、中华烧伤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世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英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国际眼科纵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国际遗传学杂志、母胎医学杂志(英文)、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疼痛学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国基层医药、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医师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综合临床、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健康世界、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医刊、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智慧医学(英文)、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心血管病探索(英文)、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英文)、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www.cma.org.cn - 2021-10-28 - 收藏
  • 科学网

    科学网

    科学网以“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为核心使命的科学网于2007年1月正式上线运行,由中国科学报社运营。
    中国科学报社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拥有两报(《中国科学报》、《医学科学报》),一网(科学网),两刊(《科学新闻》、《科学新生活》)及移动新媒体矩阵等传播平台。同时,中国科学报社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记者站,与国内近百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http://www.sciencenet.cn/stimes/channel.aspx?id=31350)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科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类新闻资讯集散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虚拟社区,全球Alexa网站排名和中文网站排名均在全国科技类网站中遥遥领先。数百万海内外科技界专家正在使用科学网的各项服务。
    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主要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目标是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全国性的大型科技类主流媒体,创刊四十多年来,一直背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一千多名院士,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专家学者,是依靠科学家与专家学者创办的高品位报纸。中国科学报社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科学传媒,同时还出版有《网络报》、《科学新闻》和《科学新生活》杂志,承办中国科学院网站。
    科学网口号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作为全球领先的中文科学类网站,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除了为广大科教人群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丰富的实用资讯外,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个人用户中心为基础的虚拟科教社区。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因其海量信息、多媒体表现形式、跨越时空限制和即时互动的媒体特色,网络媒体代表着世界媒体发展的未来。科学网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经过三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类新闻资讯集散中心,而且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科教虚拟社区。近百万海内外科技界专家正在使用科学网的博客、论坛、圈子、图片等服务。

    www.sciencenet.cn - 2021-10-23 - 收藏
  •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引文索引是提供某一作者及其著作在别的作者的著作中被引用状况的一种索引,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引文索引以被引用文献即引文为标目,其下列出引用过该文献的全部文献即来源文献。
    CSSCI索引的文献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确定的选刊原则和方法遴选并报教育部批准的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总次数等数量指标与各学科专家意见而确定的。确定之后,每年根据期刊质量的情况,增删、调整有关期刊。具体确定来源期刊的原则有:
    (1)入选的刊物应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
    (2)入选的刊物必须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且具有ISSN或CN号;
    (3)入选的刊物其所刊载的学术文章应多数列有参考文献;
    (4)凡属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类的刊物不予收入;
    (5)译丛和以发表译文为主的刊物,暂不收入;
    (6)通俗刊物,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的各体文艺刊物,暂不收入。参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选用期刊占世界科技期刊总量的比例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选用期刊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比例,结合我国社科期刊出版发行的情况,确定CSSCI的来源期刊数量占我国正式刊行的社科期刊总数的8-15%。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有印刷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提供多种信息检索途径。来源文献检索途径: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地区机构、刊名、关键词、文献分类号、学科类别、学位类别、基金类别及项目、期刊年代卷期等。被引文献的检索途径: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优化检索: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等。检索结果按不同检索途径进行发文信息或被引信息分析统计,并支持文本信息下载。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从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个方面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各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脉搏,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逻辑组配检索,挖掘学科新的生长点,展示实现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于社会科学管理者,CSSCI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通过多种定量指标的分析统计,可为期刊评价、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等提供科学依据。CSSCI也可为出版社与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众多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cssci.nju.edu.cn - 2021-10-07 - 收藏
  •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财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的是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流动,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经历重组。面对中国社会的分化和流动,特别是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应用角度,成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都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学者迫切的要求。
    本委员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09年7月20日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本委员会为学术性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学会。
    本委员会现任理事长为李路路。副理事长为陈光金、戴建中、刘欣、潘允康、王宁、刘精明、胡荣,秘书长为李春玲。
    本委员会的英文名为Research Committee o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Chi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本团体的住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1075室。电话/传真:(010)85195565
    本委员会致力于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1、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科化发展 目前,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我国高等院校的社会学系中,开设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课的比例还不够高,这一现状与本方向的国际化发展和实用性功能的提高相比,明显滞后。因此,亟需协调和整合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以强化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学科建设。
    2、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分层与流动主要研究的问题是社会不平等,如何控制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和发展,协调社会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等,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因此,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现实性与应用性。
    3、扶持和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队伍梯队形成 为更好地进行信息、资源、经验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凝聚各学科关注不平等研究和教学的同仁,协调和联合相关力量,促进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的发展。藉此,我们希望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为推进本学科建设与教学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内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与国际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吸取国际前沿研究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本土化的研究,需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而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作为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具有积极意义。

    ssm.cssn.cn - 2021-10-06 - 收藏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于1936年,是我国成立较早、规模最大的工科学会之一。现有36个专业分会,18万名会员,其中有3000余名高级会员,500余名通讯会员,还有4000余个单位会员。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基本职能,学会每年举办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的学术会议。特别是每年一度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是集成各类专题活动的大型综合性会议。年会包括主旨报告大会、专题学术会议、科技进展发布、论坛、讲座、展示、颁奖等多项活动,内容丰富,在行业内外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两翼。多年来,组织编写了《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机修手册》、《铸造手册》、《焊接手册》、《锻压手册》、《热处理手册》等数百种大型工具书、科技图书和相关教材。出版的学术刊物有《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60 余种,对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员是学会的主体,是学会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学会民主办会的组织保证。为会员服务是学会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会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至今已建立了多元化的会员结构与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会员活动,积极开拓具有时代特征的会员服务。学会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会员是学会活力的源泉。
    继续教育和专业人员资格认证是学会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多年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3年创办了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现北京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在国内率先设立了“机电一体化”和“工业工程”两个专业,并委托全国考委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无损检测和焊接为代表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讲求质量,服务经济,广为会员和业内同行所称道。近年来,又积极推进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和机械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我国机械行业非常重要的对外交流渠道,承担了行业和政府部门委托的大量国际交流合作任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代表中国加入了11个国际组织,与26个国家的45个一流学术团体和专业组织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并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个科研、教学、设计、制造、咨询、中介以及社会公益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我会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纲,始终把开展科技咨询作为促进学会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主战场,积极搭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平台。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荟萃和组织网络的优势,积极为政府和企业开展发展战略咨询及技术咨询。不仅使学会活动更加贴近企业,服务行业,而且有效地加快了学会自身能力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国际展览会是我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展览平台,组织中外企业界、技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经贸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展览领域的杰作,北京· 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已成为世界两大焊接专业展览会之一。
    我会设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并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设立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多年来,向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举荐优秀人才,向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优秀科技成果,积极弘扬崇尚自主创新、恪守科学道德、追求和谐进步的科学思想,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会还十分重视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科学管理和民主办会,并于2004 年率先在全国性学会中通过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不仅使我会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www.cmes.org - 2021-10-05 - 收藏
  •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于2017年批准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其前身为建设十余年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研究中心聚焦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和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的基础性科学和技术问题,按照“平台、引领、突破、协同”的方针,建设三大基础条件研究平台,凝聚一流人才,围绕八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力争成为在光电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学科引领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
    在信息光电子领域,面向我国信息光电子领域“空芯化”问题严重,“卡脖子”技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紧迫形势,布局集成光子学、光子辐射与探测、光电信息存储三个研究方向,预期在核心光电子芯片/存储器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在多维光通信/光处理和非线性/纳米光子器件/新型存储器件/计算与存储高效融合/智能存储等基础前沿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封锁,抢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越。
    在能量光电子领域,面向我国能源结构升级、绿色先进制造与环境保护战略,主要布局激光科学与技术与能源光子学两个研究方向,重点开展超强超快激光光源、极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极端激光制造、光电高效转换与存储等研究,预期在万瓦光纤激光器、激光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大面积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相关产业提供源头创新。
    在生命光电子领域,为应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面临的重要挑战,布局生物医学光子学、多模态分子影像、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三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生物光学成像与脑连接图谱、PET/MRI多模态医学影像、基于谱学的生物分子网络构建等研究,预期在绘制国际先进水平脑连接图谱及推进中国脑计划实施、全数字PET/CT、超灵敏核磁共振成像装置、重大疾病诊断和评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实现引领、临床诊治高端装备打破国外封锁提供技术支撑。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自2012年起在校内已按照二级单位进行实体化运行,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与机构体系,2018年按照研究中心组建方案成立包括建设运行管理委员会、主任管理委员会、研究部、公共实验平台等行政管理服务机构,进一步推进校内院系与共建单位人员双聘与交流制度。

    wnlo.hust.edu.cn - 2021-10-04 - 收藏
共 79 条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