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学术目录

学术目录

  • endnote科技文献检索

    endnote科技文献检索

    Endnote由Thomson Corporation下属的Thomson ResearchSoft 开发。 Thomson ResearchSoft是以学术信息市场化和开发学术软件为宗旨的子公司。Thomson Corporation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Stanford。 主要功能:在线搜索文献:直接从网络搜索相关文献并导入到Endnote的文献库内。建立文献库和图片库:收藏,管理和搜索个人文献和图片、表格。定制文稿:直接在Word中格式化引文和图形,利用文稿模板直接书写合乎杂志社要求的文章。 引文编排:可以自动帮助我们编辑参考文献的格式。 在线搜索 Endnote界面 Endnote界面 Endnote利用Z39.50信息获取协议可以方便进入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文献数据库,并将连接和搜索这些数据库的信息用“Connection Files”的形式储存起来直接提供给使用者。Connection Files的设置可以自己创建或修改。 搜索过程: ⒈进入Endnote7.0,从“Tools”菜单下点击“Connect” ⒉出现“Choose A Connection File”对话框,选定数据库,点击“Connect” ⒊按照布尔逻辑设定搜索词,点击“Search” ⒋出现搜索结果,存入指定的文献库。 导出步骤: ⒈选定要导出的文献库; ⒉按照自己的要求排列文献的顺序; ⒊选择合适的文献样式; ⒋从 “File”菜单下点选“Export”; ⒍出现导出对话框,选择要保存的文件格式.rtf; .html; .XML; .txt 和文件名; ⒎保存。 编辑文献:1 显示和隐藏文献:在“References”菜单或滑鼠右键菜单内点击“Show Selected References”、“Hide selected References”或“Show All References”,可以仅显示所选文献或隐藏所选文献,或者显示所有文献; 2 在库内查找文献:在“References”菜单或滑鼠右键菜单内点击“Search References”,出现检索栏,选 择检索项,输入检索词,点击“Search”获得结果; 3 添加删除文献:copy、cut、paste、输入新文献; 4 编辑修改文献; 5 对文献排序; 6 改变文献显示的样式; 7 在库内文献中加入图片、表格和其他映像文件; 8 查找重复文献。 学术神器EndNote快速入门指南说明

    www.endnote.com - 2021-04-14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平台建设而成。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深耕南海,跨越深蓝”,面向国际海洋科学发展前沿,以“经略海洋”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主要发展定位,围绕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过程、海洋生态环境变动与生态安全、海水健康增养殖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热带海洋生物活性与功能物质的利用原理与途径等4个研究方向,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坚持科学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建设性的基本原则,开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不可替代的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与战略性产业高地为目标。 主要研究方向、内容及发展目标 1)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过程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动规律、关键海洋生物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机理及其对生物群落变动的影响。探究生物生产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调控机理,揭示海洋生物生产过程与生物资源形成机制。重点探索关键种群变动对生物资源产出的影响机理,弄清生物生产过程与生物资源变动的关系,探索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间物质流动及其内部循环的过程与机制,并重点研究关键海洋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2)海洋生态环境变动与生态安全 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机理,揭示富营养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过程与机制。阐明近海环境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近海生态系统的中传递过程、累积规律与生态效应,揭示海岸带开发对重要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探究近海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建立基于生态安全的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3)海水健康增养殖生物理论与技术 运用现代海洋生物学理论和生物技术,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热带海洋生物种苗选育、病害控制和健康增养殖工程理论和技术,阐明南方海区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遗传、发育和生长规律,构建热带海洋经济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发掘技术平台,建立海水健康增养殖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一批优良新品种的产业化养殖。 4)海洋生物活性与功能物质的利用原理与技术 充分利用南中国海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开展海洋动植物和微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物质的利用技术研究,建立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海洋生物活性与功能物质的创制平台,从海洋生物中开发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绿色功能产品、酶制剂、生物农药和创新药物等,并促进其产业化,提高我国海洋药物及重要功能生物产品综合研发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学术人才招聘

    lmb.scsio.cas.cn - 2021-04-07 - 收藏
  •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是一所亚洲顶尖、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该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书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重要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 作为香港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港中大先后聚集了钱穆、杨汝梅、林语堂、李卓皓、高锟、饶宗颐、刘殿爵、莫里斯、杨振宁、蒙代尔、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培养了以史学家余英时、数学家丘成桐、医学家徐立之、银行家郑海泉等为代表的各界杰出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只允许一所大学存在的铁律,同时掀起了香港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定的卓越学科领域9个,联合研究单位75个,其他研究所3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卓越学科领域(9个):利用高能粒子撞击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网络编码研究所、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 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 [9] 为增强大学的研究和学术实力,发挥深远影响,造福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在2016–2020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中国研究”、”转化医学”、“资讯与自动化科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四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是为四大策略性研究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参加2021年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www.cuhk.edu.hk - 2021-04-05 - 收藏
  • 东南大学学术

    东南大学学术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由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 [1]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创办。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工科,其后工科又经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1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南海造岛、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2015年至2019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2019年,东南大学科研经费到款28.3亿元,申请发明专利3001件,发明专利授权1783件,申请PCT专利1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国第三位。 东南大学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1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东南大学参加2021年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www.seu.edu.cn - 2021-04-05 - 收藏
  • 清华大学学术

    清华大学学术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3]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根据《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19年3月,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21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0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1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0个。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24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 截至2017年9月,清华大学2007-2016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共有35960篇,计517103次被引用。2016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5023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5160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的论文1764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清华大学第一发文单位论文270篇;被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收录的第一发文单位论文17篇。 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11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89部。 清华论坛主题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止到2018年11月22日共举办85讲。2017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百次,部分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2017国际积极教育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生物大分子:结构、催化和调控国际会议”、“第16届国际传热大会”、“2017IEEE图象处理国际会议”、“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等。 清华大学参加2021年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

    www.tsinghua.edu.cn - 2021-04-05 - 收藏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半月刊,创刊于1994年)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月刊,创刊于2006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支持,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主办的中国唯一的综合性检索类科技期刊。两刊致力于将我国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全面、快速地向科技工作者交流、传播。以我国科技类核心期刊为基础和主体,遴选了500余种优秀中英文科技期刊为收录源期刊,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遴选中文核心期刊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科协评审和资助精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两刊每期登载学术论文摘要和综述性论文摘要,以及论文作者姓名和单位、论文学科分类号等多种信息,列有作者姓名索引、关键词索引。年终卷附有全年“来源期刊及其文摘数量统计表”、“收录文摘的学科分布状况表”、“作者单位收录文摘数量排名表”。《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同时收录中国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题录。   为了顺应数字出版时代发展,自2014年1月开始,文摘数据库网络检索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开通了《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所收录文摘数据的网络检索功能,从而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变革。文摘数据库网络检索平台的开通,使《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从过去仅出版纸质期刊,改为纸质期刊与网络数据库同时收录,大大增加了科技论文信息的收录量。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具有文摘论文质量高、刊载出版时效快、学科分类合理、覆盖领域宽广、查阅检索方便、信息含量大、实用性强等特点,已成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我国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学术研究动向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8923,国内统一刊号CN 11-3501/N,邮发代号82-707(国内), SM6182(国外)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4084,国内统一刊号CN 11-5411/N,邮发代号80-487(国内),M1993(国外)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编辑部招聘

    www.csad.org.cn - 2021-04-02 - 收藏
  • 《园林》

    《园林》

    园林杂志基础信息: 《园林》杂志是由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期刊,以专业性、知识性、科普性为办刊宗旨,传播园林绿化和绿色生活知识,是中国期刊方略双效期刊,已经成为我国园林绿化领域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主要读者对象:园林专业和爱好者。 园林杂志办刊宗旨: 办刊宗旨:宣传、普及、推广、交流园林绿化知识,为专业工作者和广大花卉爱好者服务。 园林杂志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 花园与设计、生活与花艺、花友俱乐部、每月花事、园林赏析、盆景技艺、时尚专送、花艺教室、花卉门诊、花草撷英、植物与保健、四季新娘、节庆花艺、名园点评、家庭绿饰DIY、我的花园我的家(健康居家花园的理念、设计、打造)、植物造景万花筒、国际流行盆花系列。 彩版每期刊登:时令花卉、生活花艺、小庭园设计、植物造景、组合盆栽、时尚报道、图文传真等精彩内容。 园林杂志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1990-1991年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1997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中国期刊方阵、中科双效期刊 园林杂志订阅方式: ISSN:1000-0283,CN:31-1118/S,地址:上海市龙吴路899号,邮政编码:200232。 园林杂志相关期刊 没有相关农业 园林杂志社简介 1、投稿时请将稿件电子版(以WORD形式)发送至本刊投稿邮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单位、电话、电子邮箱、样刊投递地址和邮政编码,如需署笔名请注明;并提供作者简介、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 3、中文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 4、参考文献: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初版日期(版次). (4)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经发表,即付稿酬。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本刊已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6、对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者,本刊均以电子邮件方式将处理结果告诉作者,请及时查收电子邮箱;对以信函方式投稿者,仍以信函方式通知作者。对未采用稿件不退原稿,请作者自留底稿;对采用的稿件,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作必要的修改、删节或摘编,如不同意请说明。 7、凡向本刊投稿者,均作自愿接受上述约定。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园林》杂志变更为《园林》学术期刊

    www.21ks.net/nyqk/nyqk_12305.html - 2021-03-31 - 收藏
  •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唯一一本以 “学术争鸣”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思想学术期刊。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坚持正确方向、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推进理论创新”为办刊宗旨,注重对学术前沿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作深层次的理论评析,强调人文性、思想性与争鸣性,是国内学术界进行理论探索、交流、争鸣的重要园地。   《探索与争鸣》杂志立足于“有学术的思想”,坚持“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坚持 “提倡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的办刊风格,坚持以当下性、公共性、跨学科、思想性为核心的办刊特色,追踪时代和改革大潮,捕捉学术前沿问题,将理论探索与学术争鸣相结合,在全国同类思想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探索与争鸣》以打造“学术名片”为使命,努力建设刊物、学术论坛、新媒体、“探索”丛书、扶持青年学人五位一体的现代学术媒体发展新格局。 祝贺:《学术月刊》和《探索与争鸣》再创佳绩

    www.tsyzm.com - 2021-03-31 - 收藏
  •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创办的三家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1958年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权衡,专职副主席为权衡、解超、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权衡、解超、任小文和陈麟辉。“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年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现任总编辑为姜佑福。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以“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励,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理论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学术成果。发稿兼及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和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2019-2020)来源期刊目录》中,本刊列“综合性社会科学”第3位,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15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2006-2019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4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七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祝贺:《学术月刊》和《探索与争鸣》再创佳绩

    www.xsyk021.com - 2021-03-31 - 收藏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科学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单位,正式成立于2003年12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在前瞻性、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 [1] 截至2015年5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技术室,1个所级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有7个学科培养点,全职博士生导师45名,全职硕士生导师30余名;在学研究生283名,其中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名,国际学生40余名。截至2012年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有在职职工214人,其中科技人员159人、科技支撑人员23人,包括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9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数据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官网2016年1月更新数据)。截至2015年3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技术室,1个所级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汇集了纳米中心在纳米材料、纳米表征、纳米生物效应及安全性、纳米加工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仪器设备。据该中心2016年1月官网显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开放各类大型设备54台,价值共计8471.19万元。

    www.nanoctr.cas.cn - 2021-03-29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