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目录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年-1741年)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
www.dpm.org.cn/ancient/hall/142216.html - 2021-06-07 - 收藏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文献汇编》或称《古今图书汇编》,原系康熙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与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古今图书集成》为此冠名“钦定”,开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印制完成于雍正六年(1728年),历时两朝二十八年,采集广博,内容丰富,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共分为5020册,520函,42万余筒子页,1亿6千万字,内容分为6汇编、32典、6117部 。全书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举凡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因而成为查找古代资料文献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书。
由于之后的《四库全书》受清文字狱影响,大量书籍被列为禁书,遭到销毁删改,因此收书不全,错漏甚多,而成书时间较早的《古今图书集成》则收录了《四库全书》不收或未曾收录的典籍,还包括康熙晚年所出的律令、方志等。 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相比于《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明朝的《永乐大典》属于类书,但因毁于战乱,现存不足4%;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属于现存最大的丛书;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由于有国家图书馆至今保存完好的雍正版内府铜活字本,成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类书。作为“类书之最”,该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旷世奇作。
《古今图书集成》这样一部大型类书,它是既经也史,是子也是集,因为它包括中国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融合为一。它的著者陈梦雷在《松鹤山房集》卷二“进汇编启”云:“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
根据《中国善本书目》的记载,目前国内有9家图书馆收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完整收藏武英殿雍正铜活字体本的5家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徐州市图书馆和湘潭大学图书馆。两家收藏不完整的图书馆是: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有光绪皇帝钦赐其校的第三版全套《古今图书集成》,全书5044册,共10088卷。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大学先保存有雍正铜活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22函6117册,是国内少见的珍本。另据悉,前苏联的列宁图书馆存有一套《古今图书集成》,但至少缺了一半。国外收藏的其他情况不详,应该是不会多了。IEEE中国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英文全称是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其前身是成立于1884年的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和成立于1912年的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前者主要致力于有线通讯、光学以及动力系统的研究,而后者则是国际无线电领域不断扩大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电子学”这个词开始进入工程学词典。虽然许多工程师都同时是AIEE和IRE两个协会的会员,但是新入行的电子工程师们还是更倾向于加入无线电工程师协会。两个协会之间激烈的竞争的结果,造就了双方的合作与合并。1963年,AIEE和IRE宣布合并,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正式成立了。
cn.ieee.org - 2021-06-06 - 收藏
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在电气及电子工程、计算机及其他技术领域中,IEEE出版了近三分之一的技术文献,其中包括每年出版的200本期刊和杂志,IEEEXplore数字图书馆文献已超过500万篇。配合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IEEE还提供学报、技术通讯、会议论文集和会刊等出版物。
如今,随着电子信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以及会员职业范围的扩大和技术兴趣的不断增长,IEEE也将其关注点不断扩充至其他新兴领域。IEEE将努力帮助其会员跟上并引领新技术发展步伐,制定国际和行业标准,并激励新一代专业技术人员架构并融入全球技术协作团队。更重要的是,随着会员所在地域范围的扩大,IEEE已经日趋全球化,并通过其会员的全球化,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计算机工程、新能源、地理信息系统、神经网络、无线通信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发展上走在了前沿。
如今的IEEE:
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拥有420,000+会员,其中包括120,000+学生会员。
• 全球共设立了10个地理大区,342个分会,3449个学生分会
• 每年在全球103个国家举办超过1900个会议。
成立了730个关联团体,包括IEEE妇女工程师团体(WIE)和终身会员团体(LM)等。
• 出版顶级技术期刊超200种。
• IEEEXplore数字图书馆文献已超过500万篇。
• 已经制定了1300多项现行工业标准,其中包括著名的IEEE 802®,另有600多项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于中国东南名城——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20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国家单独招收台湾学生试点学校、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学校。
www.fjnu.edu.cn - 2021-06-06 - 收藏
学校为中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是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核心协同单位之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1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个,省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
学校先后共获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0多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学校先后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近400项,其他各类课题2300多项。
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包括《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校馆藏纸质书刊351.1万册(含各学院、研究中心等资料室藏书),中外文电子图书282.8万种,中外文数据库79个(含本馆自建数据库)。其中线装古籍1.9万多种、20余万册,属元、明、清旧椠及稿本、精抄本等善本古籍近900种、1万余册,有25部典籍选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图书馆在福建古代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的收藏最为丰富,其中福建省、府、州、县、镇志基本完备,清代以前的闽人别集600余种,闽人家谱百余种。专藏该校首任校长陈宝琛先生捐赠的“陈宝琛书室”,部分秘籍佳本,以专制木箱庋藏,缥缃琳琅,古朴书香。另有500多幅宋、元、明、清的历代名家书画和近万张金石碑拓。此外,17世纪以来,外国人记述中国的1000余种外文原版书、“五四”前后的一批代表性报刊、民国文献、以及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校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1300多份毕业论文等。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南交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援藏计划培养单位,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成员。
www.swjtu.edu.cn - 2021-06-06 - 收藏
西南交通大学肇始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此后屡迁校址,数度更名,而以唐山交通大学扬名海内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尤以土木、矿冶两学科独树一帜。1952年经院系调整,更名唐山铁道学院,专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1964年学校内迁峨眉,1972年定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成都。2000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管理。
西南交通大学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9个。
西南交通大学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4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在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编制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研究报告(2000-2017)》中名列全国第一;40年间,学校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中国轨道交通工程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实施和建设运营,参与解决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超级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及各院系分馆、资料室累积纸质藏书量逾300余万册,其中中文书刊268万册,外文书刊32万册,各类型中外文电子数据库269个,折合馆藏量1250余万册;学校图书馆是首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文献2万余册,其中包括清廷御赐给我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44册,清代前期刻印的《六经疑问》、《禹贡锥指》、《周礼述注》等珍贵善本古籍数十种。
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路基工程》、《制冷与空调》、《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
西南交通大学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中交等深入合作;与成都市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打造“环交大智慧城”,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学校对口支援建设西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精准扶贫马尔康市、阿坝县、峨边县;学校设有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青岛研究院、天府新区研究院等6个产业研究院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互助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2月28日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开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张平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许可经营项目等。
www.c-wst.com - 2021-06-06 - 收藏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股本44,127.2万股。公司主要从事高端钛合金材料、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超导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我国航空用钛合金棒丝材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的企业,也是国际上唯一的铌钛铸锭、棒材、超导线材生产及超导磁体制造全流程企业。公司于2019年7月22日在上海证交所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122。
公司秉承“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宗旨,通过自主创新,先后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用高端钛合金棒丝材专业化生产线,以及国际一流、国内唯一的NbTi和Nb3Sn超导线材生产线。公司拥有年产高性能钛合金铸锭10000吨、丝棒材8000吨、高性能高温合金棒材2000吨、NbTi、Nb3Sn超导线材750吨的生产能力。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钛合金棒材、丝材、异型材、高温合金棒材;铌钛(NbTi)超导线材、铌三锡(Nb3Sn)超导线材等先进材料;以及超导磁体、热工装备、特种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其中,钛材主要用于生产航空锻件(包括飞机结构件、紧固件和发动机部件等)、生物植入物及医疗器械制造;高温合金用于制造新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超导线材主要用作高场磁体制造,最终用于大型科学工程、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包括新能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聚变反应堆CFETR)、磁共振成像仪(MRI)、核磁共振谱仪(NMR)、磁控直拉单晶硅(MCZ)、质子、重粒子加速器等。公司自成立之初就瞄准国内紧缺领域,产品定位于“国内空白、国际先进”,主要产品均为国家急需产品。 公司依托“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特种钛合金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引进境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计划重点单位”“西安市人才工作创新试验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研发和工程化,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区等各类科技项目百余项,取得222项发明专利。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重要荣誉;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播发、刊发公司专题报道。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祥为技术领衔,形成了以多位院士为顾问,数十位稀有金属材料加工资深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技术团队。锻造了一支从事新材料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人才队伍。公司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三秦人才、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行业高端人才,现有员工824人,其中博士42人、硕士182人,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超40%。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秉承“优秀的研发人员善用笔,也会用工具;优秀的技术工人善用工具,也会用笔。”的人才成长理念,全面拓展复合型人才使用和发展的创新模式,致力于打造新材料高科技人才的聚集高地。公司坚持“采购务真、研发务实、生产务精、销售务诚”的执行方针,用一流的创新团队和富有凝聚力的企业精神形成合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装备优势,以“国际先进、国内空白、解决急需”为产品定位,向着“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化新材料生产企业”的目标而不断奋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1958年建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
www.swip.ac.cn - 2021-06-06 - 收藏
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共有18个研究室;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
根据2020年10月学信网及研究院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设三个二级单位,共有18个研究室和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并设有等离子体应用中心、低温超导中心和计算中心。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同创材料表面新技术工程中心主要设备有多功能视线离子注入机、生物离子注入机、多功能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沉积系统、汽车零部件专用镀膜机、车灯保护膜镀膜机、磁控溅射镀膜机、多弧离子镀膜机、非平衡磁控溅射镀膜机、工模具离子镀膜机、柔性基材卷绕镀膜机、多功能复合镀膜系统、直流射频等离子炬及废物焚烧系统、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及设备、各种逆变开关电源、特种高压电源、自动控制电源、真空测量仪器及其它非标设备等。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源大会、第十三届“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诊断会议、第九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等国际会议;每年都有外藉科学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国外工作、进修和学术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研究院不断派出人员参加ITER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到ITER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中央级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会刊,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入选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的来源期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物理类和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奖,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九五”国防科技情报刊物二等奖 。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9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主管,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会刊。 中国知网显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出版文献共8165篇,总被下载4877032次、总被引160710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5.211,(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3.204 [3] 。据2019年1月1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文献量为4376篇,被引量为80840、下载量为596615;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影响因子为3.12 [4] 。 1989年,山东师范大学张林泉教授带领其地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创刊《资源与环境》,为内部发行期刊;12月,《资源与环境》第1期出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要栏目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主要报道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研究,重点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发布了“201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研究报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列入“理论经济学学科期刊”,在该类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共涉及期刊249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位列转载量排名第10名,综合指数排名第13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并于2001年、2003年、2005年连续三届获国家期刊奖,其中获得提名奖1次、全国百种重点期刊2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以传播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为己任,及时反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最新研究成果和决策动态,为建立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www.cpre.sdnu.edu.cn - 2021-06-03 - 收藏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校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培计划”、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属重点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03年从山东大学堂分出并成立山东师范学堂;1944年成立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齐鲁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81年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 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 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教育实训基地入选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名单。 山东师范大学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拥有2个图书馆,图书馆总面积达到75804平方米,阅览座位数6000个。图书馆还拥有纸质图书411.05万册,当年新增46803册,生均纸质图书100.52册,图书馆还拥有电子图书295万余册,数据库197个,馆藏古籍20万册,民国时期中外文图书期刊15万册。
www.sdnu.edu.cn - 2021-05-29 - 收藏《考古》
《考古》创刊于1955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专业学术性资料性期刊。 中国知网显示,《考古》共出版文献量9944篇、总被下载次数4229067次、总被引次数141144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75、(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901 [1] 。据2020年5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考古》共出版文献量2492篇、共被引量19355次、被下载量2次、基金论文量358篇、2017年影响因子1.0 [3] 。据2020年5月24日维普网显示,《考古》发文量为9929篇、被引量为19312、H指数为50、影响因子为0.4316。 《考古》是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收录。 《考古》曾获社科双百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考古学类期刊奖、入选2015年“百强社科期刊”、入选2013年“百强社科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有《考古》、《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其中《考古》是月刊,1955年创刊。《考古学报》是季刊,1936年创刊。《考古学集刊》和《中国考古学》(英文版)是年刊,以书代刊。《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至2018年底已出版21集。《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创刊于2001年,至2018年底已出版18卷。 《考古》投稿时请注意如下事项: (一)请登录“考古杂志社”点击“作者投稿”进行投稿。 1.投稿方法:注册→登录→选择所投刊物→填写稿件标题→点击“添加附件”→点击“发送 ”。 2.注册信息必须真实有效。请按要求填写相关信息,以便联系。 3.请在文章正文后面附作者姓名、学位、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等基本信息。 4.稿件状态分为四种:“已投稿”、“审核中”、“退稿”、“拟刊用”。 (二)所投稿件须为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作品,充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注明转引出处;如使用了外文资料,作者有责任将相关内容及版权页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本刊编辑部备查。 (三)投给本社刊物的稿件,应确保未一稿两投或多投,包括未局部改动后投寄其他报刊,且稿件主要观点或基本内容不得先于我社刊物在其他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等)上发表。 (四)本社刊物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稿件正文中请勿出现作者个人信息,行文也请避免可能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五)来稿审理期限一般不少于90个法定工作日。通过初审的稿件,本社将在此期限内向作者寄送“拟用稿通知”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知作者。本社有权对来稿做文字表述及其他技术性修改。 (六)稿件一经刊发,编辑部即会向作者支付稿酬,寄送样刊,《考古》出刊后还会将其编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平台等数据库,编入数据库的著作权使用费包含在编辑部所付稿酬之中。 (七)本社对所刊稿件拥有长期专有使用权。作者如需将在本社刊物所发的文章收入其他公开出版物中发表,须事先征得本社同意,并详细注明该文在本社刊物的原载刊期。 (八)各刊相关要求 《考古》单篇稿件字数一般以1~2万字为宜。请提供2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考古学报》单篇稿件字数一般以2~3万字为宜。请提供5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考古学集刊》单篇稿件字数一般以1~3万字为宜。请提供5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有条件的作者请提供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译稿,供编辑参考。 《中国考古学》(英文版)暂为约稿,不接受投稿。 (九)本须知自2019年3月1日起生效,并由考古杂志社负责解释。
www.kgzzs.com - 2021-05-27 - 收藏《文史哲》
《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出版,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和国际书店发行。1951年创刊,初为双月刊。1954年改为月刊。1959年1月停刊。同年8月复刊。1966年再停刊。1973年再次复刊。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 1951年5月1日《文史哲》创刊,初为双月刊。7月1日,童书业在第2期发表《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的观点,在学术界拉开了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大幕。9月1日,赵俪生在第3期发表《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这是《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论文。随后又发表大量农战史研究论文,使《文史哲》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心。11月1日,李希凡在第4期发表《典型人物的创造》,这是《文史哲》最早发表的一篇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李希凡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文史哲》善于“扶植小人物”的传统由此发端。 《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创刊伊始,《文史哲》即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的宗旨,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951年夏,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在上海的一次大会上曾说:“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从创办至今,《文史哲》的海内外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之首,因而成为中国大学学报的品牌。 [10] 《文史哲》侧重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办刊风格,尊奉“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则是其始终不渝的办刊宗旨。《文史哲》的最终目标,是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 不论是当年盛开在《文史哲》上的“五朵金花”、名噪一时的“《红楼梦》大讨论”,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史”讨论,抑或是21世纪初的“疑古与释古”的讨论,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文史哲》挖掘潜在热点、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而今,《文史哲》更是以日趋成熟的体制化的思路,通过策划主办系列“人文高端论坛”的方式,发掘热点学术选题,抢占潜在学术制高点,密切编者、作者情感。 《文史哲》被学界称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之王,现今已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量一直高居国内学报界之榜首,2008年海外订户高达545家,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有订阅、收藏《文史哲》,哈佛大学更将《文史哲》杂志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文史哲》获得了国际汉学界普遍的接受和认可。
www.lhp.sdu.edu.cn - 2021-05-27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