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_google搜索引擎_谷歌搜索引擎入口

  • 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于1978年,是由从事学习、研究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学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会址设在北京,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中国哲学史学会组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会议,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主办《中国哲学史》季刊,以便及时反映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资,以保证《中国哲学史》季刊的出版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中国哲学史学会一向把关于孔子、关于儒学、关于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为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中国哲学史学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际中国哲学会合作,在武汉大学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议主题为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对话等。这些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反响。中国哲学史学会还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学术团体联袂组织多次纪念孔子、研讨儒学的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哲学史学会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和推动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探索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辩证规律,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科学地总结我国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高中国哲学史的科学研究水平,创新、发展中国哲学,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组织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会议,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主办《中国哲学史》季刊,以便及时反映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资,以保证《中国哲学史》季刊的出版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学会下设八个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朱熹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张岱年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比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孟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专业委员会。学会会员遍布全国各省。

    www.zgscph.org - 2022-11-20 - 收藏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现有195个成员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以此共筑和平。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设置了五大职能: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文化和传播。2、知识的发展、传播与交流:主要依靠研究、培训和教学。3、制订准则:起草和通过国际文件和法律建议。4、知识和技术:以“技术合作”的形式提供给会员国制订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5、专门化信息的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设大会、执行局和秘书处三大部门。大会为最高机构,由会员国的代表组成,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1954年之前为一年一届,1954年之后改为两年一届)。执行局负责监督该组织各项计划的实施,每年至少举行2次会议。委员任期4年,总干事任期6年,可以连任。秘书处是日常工作机构,分成若干部门,分别实施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和交流等领域的业务活动,或进行行政和计划工作,各部门由一名助理总干事领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主管的教育、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等业务范围内设立了十多个政府间机构及大型合作计划,以推动国际智力合作,其中主要有:国际教育局、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社会变革管理计划、世界遗产委员会、促使文化财产归还原主国或归还非法占有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世界版权公约政府间委员会、国际传播发展计划、综合信息计划、政府间信息学计划、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等。教科文组织大会选举产生的各执行理事机构负责规划和管理各计划的活动,并建立各自的国际或地区合作网络,如“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世界遗产名录”等。此外,教科文组织还同世界上三百多个在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建立了正式(协作类、咨询类)关系或业务关系。发展教育是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重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先后出版过13种学术期刊,分别是《信使》杂志,季刊,创刊于1948年,因经费原因于2012年停刊。2017年5月在中国政府资助下复刊,有汉语、英语、世界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葡萄牙等8种文本;世界语版《信使》杂志由国际世界语协会出版,杂志主编为黄银宝。《教育展望》季刊,中、英、西、俄文;《国际教育杂志》英、法文;《自然与资源》季刊,中、英、法、西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季刊,中、英、法、西、俄文;《博物馆》季刊,中、英、法、西、俄文;《版权公约》季刊,中、英、法、西、俄文;《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年刊,英、法、西文;《出国留学》年刊,英、法文;《世界教育报告》双年刊,已出四期,中、英、法、德、西、俄文;《世界科学报告》双年刊,已出三期,中、英,法、西、俄文;《世界文化报告》不定期,英、法文;《世界传播报告》不定期,已出三期,中、英、法、西、俄文。

    www.unesco.org - 2021-12-07 - 收藏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是东北师范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名历史系,始建于1949年。1953年,历史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7年,历史系恢复高考招生。2004年,历史系撤系建院。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下设有中国史系、世界史系、考古学系、旅游管理系及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世界中世纪史研究所、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明清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东北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边疆工作站、亚洲文明研究院、东北抗联暨伪满洲国资料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单位。其中,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入选2017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备案名称为“东亚研究院”,这是教育部在我校设置的首家国别区域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5人、外籍教授3人)、副教授30人,讲师13人(截至2018年6月)。近年来,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青年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47人,硕士研究生319人,博士研究生135人(截至2018年6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始终坚持“务实求真、育人为本”的理念,推进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内涵式发展。作为传统学术领域的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美国史、明清史和文明史比较研究,依旧保持雄厚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学术特色;作为新兴学科的东亚史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念,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历史学部的学科研究布局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内“古典学”和“东亚史”的重要研究机构。同时,先秦秦汉史、东北区域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课程教学论、旅游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发展。陆续推出的“地域文明研究书系”、“西方古典学译丛”、“世界文明史研究丛书”等系列标志性成果,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考古学报》、《东方学报》(日本)、《思想史研究》(日本)、《明代研究》(台湾)、《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海内外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京都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其中6部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文库。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清史编撰项目等100余项,为学院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与经费保障。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结果,世界史学科分别排名第一(2011年)和第二(2012年)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以育人为天职,强化基础训练,导入一流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早从上世纪50年代始,学院教师就参与了《世界通史》的编纂工作,主持编写的《世界上古史纲》、《世界中古史》、《明清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纲》等教材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国家级教学项目、省级教学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吉林省教学优秀成果等教学奖励10余项,入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 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除常规课程教学外,还定期组织“青史论坛”、“青史沙龙”等学术活动,创办学生学术期刊《溯园》,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就读期间即曾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连续多年在全国史学新秀大赛、教师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年来,学院毕业生一直是全国史学研究与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诸如朱绍侯、吴雁南、苑书义、詹子庆等一批早期毕业生更是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
    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扩大学术交流,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九州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几十所海外知名学府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派出10余名青年教师、学生分赴海外留学或进修。同时,作为学术交流窗口,学院主办的古典学英文杂志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及其中文版《古代文明》、《外国问题研究》,在中外学界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度重视基础资料建设工作,先后收藏、购买重要图书资料10余万册,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代希腊文字,古代拉丁文字,日、韩各类书系和东亚诸国的原始文献,以及有关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欧洲与亚洲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美国城市与移民研究,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对外政策解密档案电子资料库等。建立了具有相当收藏量及专业特色的图书资料库,实现了教学和科学研究手段的专业化、现代化。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1个,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学院近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考古学报》《东方学报》(日本)《思想史研究》(日本)《明代研究》(台湾)《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京都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其中6部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文库。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清史编撰项目等100余项。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图书资料库收藏、购买重要图书资料10余万册,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代希腊文字,古代拉丁文字,日、韩各类书系和东亚诸国的原始文献,以及有关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欧洲与亚洲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美国城市与移民研究,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对外政策解密档案电子资料库等。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辑出版《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古代文明》、《外国问题研究》。《古代文明》主要栏目有古代地中海、中国先秦史、中国传统学术、帝制中国、拜占庭与欧洲中世纪、理论与思想、日本历史文化、神话与文化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2019-2020年)来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外国问题研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日本问题研究、伪满洲国研究、青年学术园地等特色栏目。

    sohac.nenu.edu.cn - 2021-12-07 - 收藏
  •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在2018年1月21日揭牌成立,成立大会于当天在浙江大学举行。将承担起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繁荣发展的使命,围绕三项重点任务下功夫:一是打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重镇与理论阵地,引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发挥美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在感受美、保持美和发展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三是承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学术使命,拓展当代中国美学学科生态发展的切实任务与责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并不断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丰富和发展。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美学研究,不仅对加强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文艺理论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拓展眼界,从现实出发,研究新的问题。既要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对话,国内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的对话也要加强,这对走向开放的、有建设性的、充满活力的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将是十分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亦称当代美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美学的一般问题、比较美学、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作出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的学科,对理解当代艺术、当代社会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提供一种具有当代眼光的分析理论。
    本课程主要有三个部分:一、美学的一般问题。本课程对审美经验、自然美、艺术的定义及其审美价值、优美与幽默、隐喻与叙事、悲剧与崇高、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二、东方美学。分别论述中国美学、印度美学、日本美学;三、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分别讲授关于先锋派艺术的美学问题、美学与文化研究等。课程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开设课程:
    博士生课程:《审美人类学》
    硕士生课程:《悲剧美学》
    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美学》
    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与会代表:
    应 飚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
    韦 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王庆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党委书记
    王 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
    徐 岱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资深教授
    曹顺庆 四川大学资深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长江学者
    丁国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评论》副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执行主编
    刘方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
    朱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
    朱志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国美学研究》主编
    谭好哲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汪正龙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江宁康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王 刚 延安大学副校长
    梁向阳 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
    陆 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佩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刘旭光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张邦卫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
    杨向荣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王大桥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黄兴球 浙江工业大学越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张永禄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张良丛 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俞建文 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王忠波 北京出版集团人文社科部主任王忠波
    许晓明 《民族艺术》主编
    阳玉平 《社会科学家》副主编
    何艳珊 《音乐研究》编辑
    陈彦森 乾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建刚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
    潘立勇 浙江大学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咏吟 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
    邹广胜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苏振华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冯仲平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副主编

    www.ccma.zju.edu.cn - 2021-12-04 - 收藏
  •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浙江大学的第23个二级学院。其中,新闻学科于1958年创办,是国 内最早开设新闻教育的单位之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遵循“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交叉取胜、主流引领”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创新创业的人才摇篮、科技引擎和智库基地。作为国内传媒教育的重镇之一,近年来,学院在海内外的声誉和影响不断提升。在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浙江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专业排名全球前150名,中国大陆名列第四,在学术成果和学者影响力等硬指标方面更是位居国内榜首。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有新闻与传播学系,国际文化学系,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策略传播系,其中,策略传播系正在筹备之中。同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设有传播研究所、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和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重点基地(中心)有浙大外语传媒出版质量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企业成长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浙江大学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邮件:cmic@zju.edu.cn

    www.cmic.zju.edu.cn - 2021-12-04 - 收藏
  •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起步于1949年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文史系。历史学科屡有调整,或从属于政法系,或从属于文学院。2019年12月,历史文化学院正式成立。风雨七十年,迎来新时代。
    有赖前辈学者的坚守与经营,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由弱渐强,不仅为海南培养了70%以上的中小学历史教师,而且形成了一支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研究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986年建立历史学本科专业,2006年获专门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长期学术积淀,形成了以“南海、海南与黎族”为重点的学术格局。历史学科在构建自身的南海特色、海南风格的学科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礼仪文化、道德教育史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以中外关系史、晚清政治史和中古历史与佛教文献整理为核心的中国近代史与历史文献学研究。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拥有海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红色文化研究院、海南省华人华侨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近五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级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教师在海南省地方史志的编修、海南省博物馆的业务指导、通过中央及海南各媒体进行历史文化普及与宣传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地处南海,将一如既往致力于地方文化教育,为乡村振兴、海疆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坚持不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文化的海南,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弘毅明德、鉴古知今”为院训,寄希望于年轻学子志存高远,修德砺学,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那样,把历史看作一面镜子,从历史中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把历史当作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lswhxy.hainnu.edu.cn - 2021-11-11 - 收藏
  •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是教育部于2016年3月1日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中国第十所独立设置的专门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板块,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校园占地面积602亩,校舍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大剧院1座、音乐厅3座、剧场3个、演播厅2个、排练厅104间、琴房935间、录音棚8间以及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和艺术实践场馆。
    浙江音乐学院设有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3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2个学科被列为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其中音乐与舞蹈学为A类计划。拥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艺术与科技等8个专业,其中:音乐学、音乐表演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3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余5个专业均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立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学院、钢琴系、声乐歌剧系、国乐系、管弦系、流行音乐系、舞蹈学院、戏剧系、音乐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和附属音乐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叔同学院。设有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实验室、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舞蹈学研究所、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音乐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科研平台,以及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和合唱学院5个新型表演学科教学平台。建有交响乐团、国乐团、八秒合唱团、舞蹈团、室内乐团、歌舞团等高水平艺术实践团体,设有《音乐文化研究》学刊编辑部。浙江音乐学院作为主席单位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具有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单独招生资格,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751人,研究生537人。现有教职工592人,其中专任教师389人。
    作为一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秉承李叔同先生倡导的“学堂乐歌”精神,以“事必尽善”为校训,以“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为目标,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办学,培养基础厚实、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努力为国家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贡献。
    浙江音乐学院先后承担2014年度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2013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技术规划课题项目3项;“2015年度中国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项;2015年度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1项;“2016年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3项;2016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一般课题1项;“201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3项。先后获中国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五届中国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17年10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管、浙江音乐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音乐文化研究》正式创刊。《音乐文化研究》是一本着力聚焦于研究主题的专题性期刊,设有音乐丝绸之路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浙江音乐文化研究、宋代音乐文化研究、世界音乐文化研究等基本栏目,以国内外音乐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高校学生群体和具有一定基础的音乐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
    浙江音乐学院与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并与15所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2014年3月,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www.zjcm.edu.cn - 2021-11-08 - 收藏
  • 《外国语言与文化》

    《外国语言与文化》

    《外国语言与文化》(季刊)创刊于2017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师范大学主办,CN刊号为:43-1536/H,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外国语言与文化》坚持"语言为本;质量至上、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深化外国语言和文化研究,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推出能引领学科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发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用户关注度报告(2019年度)》中,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化》杂志获评语言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排在46种同类型期刊中的第二位。
    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下发批文,同意湖南师范大学创办《外国语言与文化》及《外国语言与文化》(英文)2种期刊。《外国语言与文化》主管单位为湖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年《外国语言与文化》加入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目录》,其办刊经验写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特色化发展案例选编(2019年)》进行推广。
    《外国语言与文化》的创办切合党和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外国语言文化的学术研究水平、繁荣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迫切需要。该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价值取向,刊载国内外有关外国语言和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服务我国文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
    《外国语言与文化》的成功创办,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南省教育厅对我校外语学科建设、对外交流和编辑出版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时也将极大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期刊界的新生力量,《外国语言与文化》获得了海内外众多名家的支持,吸收了陈众议、陆建德、申丹、马歇尔·布朗、许钧、王守仁等业内名流作为编委。其创刊号网罗了张隆溪、王宁、杨仁敬、曹德明、黄忠廉、査明建等学界大家的研究成果。
    《外国语言与文化》主要栏目设置有:巴西文学文化研究、AI翻译研究、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麓山笔谈。其特色有:1.内容:立意新颖,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能及时反映所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稿件。2.格式与顺序: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3.请在来稿末尾附上作者详细通讯地址。包括:收件人所在地的省、市、区、街道名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代收人的姓名以及本人要求等,准确。论文有图表的,图片和表格的清晰,能和文字对应。4.《外国语言与文化》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或QQ发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来稿回复,来稿不退,10日未见通知可自行处理。
    外国语言与文化》(中文刊)征稿要求:1.欢迎以下领域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性、实证性和综述性论文:语言与语言学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区域与国别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测评等,也欢迎介绍相关学科最新动态的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 2.来稿格式等见本刊的格式体例细则(见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网页链接),研究性论文篇幅一般在10,000字左右,综述性文章8,000字以内,新书评介、名家访谈等一般为4,000字左右。 3. 为便于匿名审稿,请另页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最后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E-mail地址等。投稿后3个月之内若未接到稿件修改意见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4.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优稿优酬。 5. 投稿方式:Word电子稿请发编辑部邮箱:jflc@hunnu.edu.cn。

    wywh.cbpt.cnki.net - 2020-07-01 - 收藏
共 8 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