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_google搜索引擎_谷歌搜索引擎入口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办学基础是创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团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建校72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始终与新中国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凝练了“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形成了“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校风,培育了“自加压、共奋进、重实效、争一流”的山青精神。“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办学施教、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是省级文明校园,获评2019、2020年度山东省省属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舞蹈学院党总支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获评2019年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2021年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现设有13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8902人,其中本科生13368人、专科生553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70.72%。现有教职工869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35人,硕士学位教师605人,其中教授64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34.8%。拥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
    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一强化两拓展”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凝练“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构建了以坚定信念跟党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岗位思政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青年领导力学位班的“4+1”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区域经济,面向现代服务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现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37个,职业教育本科专业5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社会工作、舞蹈编导、广播电视学三个专业群9个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本科专业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点,26门本科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基于业财融合的共享流程设计》《管理学》《国际贸易实务》《影视配音艺术》)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个专业(社会工作、广播电视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构建了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自我教育体系“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并实施了“立足专业、教师先行、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五年来,承担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00余项,获厅级以上科研奖励120余项。学校在社会工作、地域文化、养老产业、物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设有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社会工作服务平台被评为全国百强社工服务机构和示范单位,是山东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舞蹈学院先后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文艺演出,以及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动,赢得好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34项;出版专著、教材190部;发表学术论文3601篇,其中有190多篇分别被SCI、EI、ISTP、CSSC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或转载;有215项成果获得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学校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青少年研究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有中外文藏书110万余册,电子图书139万册(其中本地镜像38万册);年订中外文纸质报刊1712种, [6] 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英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原版书籍和部分古籍线装书,有重要的电子数据库14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是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双月刊期刊,主要研究当代青年、探索青年工作特点和规律及探讨青年干部人才成长道路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青少年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史研究。期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青年干部院校最佳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第2届、第3届)、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全国高职成高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社科学报青年类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CAJ-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7] 复合影响因子为0.3190,综合影响因子为0.1440。此外,学校还办有《青少年研究》杂志等刊物。

    www.sdyu.edu.cn - 2022-01-07 - 收藏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时期设立的一年制政治经济预科,1939年8月,甘肃学院招收银行会计专修班,1940年7月设银行会计专修科,1941年6月添设政治经济学系及银行会计学系,1946年8月国立兰州大学成立时正式定名为经济学系。1998年6月,以经济学系为主,在校内联合多个系所,组建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3月设立经济学院。骆秀峰、刘天怡、李国杰、史柳宝、许宗望、李宗植、高新才、郭爱君等先后担任系主任(院长)。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金融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1个经济学省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区域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甘肃省重点学科。 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建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师德师风高尚、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在岗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讲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人,外籍教师1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上岗教育”的模式,不断优化本科教育体系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组建经济研究所、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西北人口研究所、西北综合开发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六个基层专业研究所;设立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社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三个非实体研究机构;成立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大、重点研究基地;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金融研究院两个高校新型智库机构。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为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2017年1月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名单。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多频次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赴境外海外研修访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能力逐步提升。 当前,经济学科已纳入兰州大学“生态安全与区域发展”一流学科群建设之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围绕学科群建设,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机制、绿色普惠金融与绿色发展四个研究领域,统筹布局学科建设体系,促进传统优势学科再创辉煌,培育新学科增长点,努力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每年毕业本科生150人左右,分金融学、经济学、经济学基地班等专业。每年毕业硕士生100人左右,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大类。学术硕士有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专业硕士设有金融专业。每年毕业博士生10人左右,专业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科研情况:2001-2005年间,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5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9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西部高寒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机理与安全监控研究(110万,李自珍等);科技部项目:中国西部省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甘肃、青海、宁夏项目区调查(340万,陈文江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45万,聂华林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1万,高新才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西北荒漠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12万,李自珍等);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重点招标项目:“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及政策取向研究(5万,高新才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青藏高原草原保护与特色经济发展研究(15万,张志良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包括: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jjxy.lzu.edu.cn - 2021-11-13 - 收藏
共 2 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