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历任所长张文裕、叶铭汉、方守贤、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
www.ihep.cas.cn - 2021-10-01 - 收藏
建所以来,高能所开创并推动了中国的粒子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粒子加速器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技术及应用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研发了许多高技术产品,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能所的战略定位是:国际领先的高能物理中心之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
高能所现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谢家麟院士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高能所建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纳米中心共建)、粒子加速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射线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高能所下设实验物理中心、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室、计算中心、加速器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高能所玉泉路园区占地460多亩。
高能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的骨干力量,拥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其中包括正在运行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正在规划、预研中的项目有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未来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等。
高能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开展重大科学和前沿高技术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带动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高能所率先开展高能天体物理实验、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建设,参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的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与空间探测作出卓越贡献。1978年至今,高能所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1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绕月工程(主要完成单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高能所向社会开放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慢正电子束流装置、试验束装置、工业CT等大型通用设施,为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提供公共平台。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每年向用户提供2000小时专用实验机时,可支撑国内外的100多个研究机构和大学的1000多名用户来进行500多个实验,有力支持了生命科学、材料化工、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解析SARS病毒主蛋白酶及抑制剂结构、测定高等植物捕光膜蛋白复合物结构、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机制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成果。
高能所依托北京谱仪、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项目,成功组织了大型国际合作,并与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国际粒子物理,包括欧洲核子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CMS实验,日本高能加速器机构(KEK)的BELLE 与 BELLEⅡ实验,德国的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的PANDA实验等。
高能所是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先驱。1986年建成中国第一条国际计算机通讯线路,并向国外发出中国第一封Email,1988年成为中国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第一个节点,199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网站。目前,高能所是具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最大的研究机构,建有IPv4/IPv6双栈的万兆园区主干网络及双万兆网络出口,并建有到大亚湾、羊八井、东莞等工程园区的专用高速网络。近年来,高能所在高性能计算、高性能存储、网格计算、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建立的数据密集型网格平台是全球高能物理网格 WLCG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多个大型科研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科学计算服务。
高能所积极建设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平台,将先进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转化为高科技产品,先后研制成功包括医用加速管在内的各种类型的加速管、用于辐射加工的大功率高频高压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和电子帘加速器、加速器X射线源,小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Micro-PET)、核素与荧光双模小动物成像系统、小型PET/CT扫描仪、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PEM)、乳腺专用SPECT扫描仪、高性能工业CT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了我国工业辐照、精密检测、核医学成像设备等产业的发展。
高能所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高能所现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学研究生近600人、在站博士后近百人。
高能所是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粒子加速器分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刊物有Chinese Physics C、《现代物理知识》、Radia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高能所图书馆馆舍面积2300平方米,纸版藏书14.5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827余种(馆藏总种数及现刊种数95),各类数据库100余个,数字资源总计15亿余条。
展望未来,高能所将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研究所战略定位,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朝着“国际一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多学科研究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1958年建院,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郊区,“七五”期间部分迁至成都市,九十年代于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变研究实验基地。
www.swip.ac.cn - 2021-06-06 - 收藏
研究院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依托核工业体系,经过40多年的努力,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四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研制”及“十五”“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装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是中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职工1700余人,科技人员1100余人,研究员7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55人,中级研究人员434人;共有18个研究室;已培养出300多名硕士、100余名博士研究生。
根据2020年10月学信网及研究院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下设三个二级单位,共有18个研究室和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并设有等离子体应用中心、低温超导中心和计算中心。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成都同创材料表面新技术工程中心主要设备有多功能视线离子注入机、生物离子注入机、多功能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机、全方位离子注入/沉积系统、汽车零部件专用镀膜机、车灯保护膜镀膜机、磁控溅射镀膜机、多弧离子镀膜机、非平衡磁控溅射镀膜机、工模具离子镀膜机、柔性基材卷绕镀膜机、多功能复合镀膜系统、直流射频等离子炬及废物焚烧系统、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及设备、各种逆变开关电源、特种高压电源、自动控制电源、真空测量仪器及其它非标设备等。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聚变能源大会、第十三届“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ITPA)诊断会议、第九届“中日聚变/裂变及先进能源系统材料会议”等国际会议;每年都有外藉科学家来院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技术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派出600多人次赴国外工作、进修和学术交流;随着ITER计划的实施,研究院不断派出人员参加ITER计划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到ITER国际组织任职和工作。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取得了5000多项科研成果,获部省级成果奖4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中央级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会刊,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全文入选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的来源期刊,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物理类和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奖,核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九五”国防科技情报刊物二等奖 。
根据2020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1999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在乐山基地创办了“成都理工大学乐山学院”,该学院2003年发展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