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搜索_google搜索引擎_谷歌搜索引擎入口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30个学院(学部),含7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58年9月在北京创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长。这是红色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建立的大学,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来,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2017年9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建校60多年来,学校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学发展的指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谋划“十四五”发展,努力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6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学校先后建设和参与建设了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北京谱仪(BESIII)、稳态强磁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十年共发表SCI论文28785篇、被引334996次,授权发明专利1073件、实用新型354件,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2项;十一五以来,科研项目获批经费达60亿,先后牵头承担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项目87项,联合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240余项。近年在量子信息、单分子科学、高温超导、纳米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等前沿领域(该校各研究领域详细内容介绍参考资料)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世界科技进展”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3次,美国(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础研究代表成果(共3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中外文书刊220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包括4万多册的特藏、再造善本等。图书馆通过构建高水平的数字化文献体系来保障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已引进和共享135个中、外文数据库(平台),包括主流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数据库和检索工具,师生用户通过校园网可以方便查阅中文电子图书240万种、外文电子图书4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国内硕博士学位论文620万份、国际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7万份,以及大量的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资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学术期刊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低温物理学报》、《实验力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剑桥科学文摘》(CSA)和德国的《数学文摘》(Zbl Math)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于1992年列入100种“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于1994年列入300种“1992~1993年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第73名;连续4次(1992,1996,2000,2004)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被许多部门和高校列为评审正高职称认可或发表论文重奖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报道中国国内外有关化学、物理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论、科研成果等,2002年起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录。 《低温物理学报》:是首批确定为国家核心类期刊之一,被英国《SA》、美国《CA》、俄罗斯《PҖ》长期收录,中国科技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技部情报所情报中心固定收录并检索的期刊。 《实验力学》:为中国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统计源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期刊、维普资讯等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力学类核心期刊。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入选武汉大学RCCSE-E教育学类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2013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已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及有关报刊网全文收录。 《火灾科学》:是火灾过程及其防治领域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www.ustc.edu.cn - 2021-12-15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5月,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空间激光与时频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全所现有职工1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先后有9位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读研究生700余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中物院”联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
      建所以来,上海光机所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包括重大的光学与激光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大型的激光应用工程研究等。截止2020年底,共获国家级奖励49项,中科院奖励131项,省部级奖励139项,申请专利4587项,授权2870项。
      上海光机所建成国内仅有、国际为数不多的兼具大能量短脉冲激光加载和主动探针光功能的“神光Ⅱ”综合高功率激光装置,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峰值功率12拍瓦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国际上首次观察到基于激光加速的自由电子激光辐射非线性效应的新一代超强超短激光综合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有空间激光原子冷却和冷原子钟、空间全固态激光器、高性能激光材料和器件等研究平台。
      上海光机所积极推进院地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格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已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智能激光制造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专注于打造一流的激光硬科技产业技术工研院;牵头承担的上海先进激光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市第16家,也是第一家“自下而上”挂牌成立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上海光机所是科技部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十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上海光机所是首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国第七家、上海市首家国家科研科普基地。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上海光机所以突出的科研成绩和自身的学科优势确立了在国内外科技界的地位,为我国现代光学和激光与光电子学的发展及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面向新时代,上海光机所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勇于承担时代责任,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上海光机所从激光材料、核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建制化研发优势,打通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到应用示范的创新价值链,为国家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努力把上海光机所建设成为世界激光科技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可以信赖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设8个实验室,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中物院”联合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合作共建研究机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功率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全固态激光器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馆藏中文科技图书2万册、外文科技图书3万册、中文科技期刊合订本2万册、外文科技期刊合订本10万册,中文现刊200余种,外文原版期刊100余种,并拥有50余篇的中外文光学电子期刊全文资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有在研项目447项(包括新增项目146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2项(新增37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新增1项)、承担(或参加)课题17项(新增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56项(新增28项);主持(或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或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4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新增1项)、面上项目42项(新增1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新增2项)、国家基金创新群体1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6项,承担院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新增2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3(新增1项),参加科技部重大仪器研制项目5项(新增2项),承担院仪器研制项目4项(新增2项);承担上海市科研项目42项(新增15项)。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年均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专利申请数一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茅。上海光机所年均发表论文600余篇,科技论文三项指标(SCI收录论文、论文被国外引用、国内期刊论文)连年位于全国科研机构前列。2014年,共发表论文共604篇,其中SCI论文375篇。
    国家实施专利制度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申请专利3340项,获授权专利2070项。近几年,年均获得专利授权200余项,专利申请数一直名列全国科研机构前茅。2014年,共申请专利264项(其中:发明专利237项),获授权专利122项(其中:发明专利101项)。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学术期刊有《中国激光》、《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Chinese Optics Letters》、《光电产品与资讯》。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研究员王俊课题组在二硫化钼(MoS2)简并双光子吸收的层数依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为过渡金属硫化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以及在光子学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 7, 762-770 (2019)。

    www.siom.cas.cn - 2021-11-26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由院所两级的文献情报机构组成,协同面向研究所科研一线提供文献情报与知识服务。为贯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十三五”期间新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院文献情报工作协同机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组织成立了10个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的业务协调工作组,通过建立常规沟通和协调机制开展全院文献情报服务,共同决策落实项目任务、重要活动及保障措施,以更好地服务支撑全院科研创新活动。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中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该中心为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成员。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于1950年4月,1951年2月,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85年1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保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名称;2001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序列;2006年3月,确定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2014年3月19日,正式确定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下设3个文献情报分中心,有职工400余人,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此外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心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院级、地方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已达100余项。其中战略情报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和院级领导决策提供了支持,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总馆主办《图书情报工作》《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化学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科学观察》《高科技与产业化》《电子政务》《中国数学文摘》等9种期刊。兰州中心成立《地球科学进展》杂志社,由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类基础和应用性刊物《地球科学进展》《遥感技术与应用》《天然气地球科学》和《黄金科学技术》4个特色学科期刊编辑部组成,这些刊物主要报道本学科前沿领域和相关技术。成都中心以情报研究为依托,主办《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种期刊。武汉中心依托以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和工程技术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主办核心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技期刊承担的国家和部委科技期刊研究项目有: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出版与管理指南》研究编制”项目(2007-2008);“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国际合作策略研究”项目(2007-2008);“《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研究项目(2008-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2008-2010)。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外科技社团期刊运行机制与发展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集成检索系统覆盖期刊文献、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AIAA以及其他国防类文献。据2016年1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系统收录中外文国防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军事标准等各类文献总计6529908篇。收藏古籍50余万册,包括唐人写经、西夏文写本、宋椠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画、契约、家谱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诗文集著称。通过集团采购网络数据库109个,借助国家平台开通数据库44个,集成开通开放获取数据库20个。院内科研用户即查即得外文期刊(现刊)近1.8万种,外文图书9.9万卷/册,外文工具书0.7万卷/册,外文会议录3.8万卷/册,外文学位论文48.5万篇,外文行业报告163.2万篇;中文图书35.2万种(套)/37.8万册,中文期刊1.7万种,中文学位论文247.3万篇。提供了63个外文全文文献数据库,学科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学、电气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资源内容涉及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参考工具书、科技报告、行业报告、学位论文等。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机构知识库(以下简称NSL-IR)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该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一方面是嵌入到了中国科学院科研环境之中的网络化“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hinese Science Digital Library),按照“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服务模式,通过公共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文献资源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推送到科研现场,使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办公室、野外场站和家里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又是一系列拥有丰富文献资源收藏和多方面服务力量的多层次的图书馆体系。2006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推行面向一线创新基地、研究所、实验室、课题组和个人的学科化服务,努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致力于提升科技自主创新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学科情报服务能力。

    www.las.ac.cn - 2021-11-15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始建于1963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集肿瘤预防、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于一体,承担着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中国肿瘤防治事业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在2020年公布的首次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肿瘤专科医院全国第3,连续11年名列中国医院肿瘤专科综合排行榜(复旦版)前10。2019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医院挂牌“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临床医学院”;2020年9月,医院与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绍兴院区。院所深度融合,一院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正式形成。
    注重学科建设。医院开放床位1910张,设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业务科室,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治(MDT)模式覆盖常见病种,医疗业务量居全国前列。牵头建设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肿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国科学院肿瘤精准治疗中心核心项目——国家重离子(杭州)临床治疗研究中心落户我院。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肿瘤诊治质控中心、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均挂靠我院,承担全省肿瘤防控和质控工作,2020年,浙江省肿瘤登记数据连续13年被《中国肿瘤登记年报》100%收录,为国家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重人才培养。医院现有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级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其中院士8人。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设有肿瘤学教研室,积极开展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和专科护理规范化培训等工作。
    注重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挂牌我院,是中国科学院首个以肿瘤医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机构,既是中科院在京外成立的综合性医学类研究所,也是浙江省引进的首个国家级生命健康研究机构。医院设有浙江省胸部肿瘤(肺、食管)诊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等四个重点实验室;医院肿瘤样本库标本总量30万份以上,是国内规模较大的样本库。此外,医院还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在肿瘤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注重国际交流。医院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知名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临床诊疗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地交流,注重创新性合作。组建肿瘤国际科研合作团队,共同开展肿瘤精准诊疗科研项目。获批胸部肿瘤精准治疗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每年选派科研学术骨干到国外研修学习,参加肿瘤学领域全球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
    注重人文建设。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践行“两为一担当”办院理念,秉承“仁爱、和谐、创新、奉献”医院院训,通过优化流程、改善服务、美化环境、信息化建设等,建成了流程合理、就医便捷、注重人文的国内知名的花园式现代化肿瘤专科医院,形成了职工爱岗敬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医院文化氛围。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医院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正全力打造“国内标杆、国际知名、患者首选的研究型肿瘤中心”。

    www.zchospital.com - 2021-11-13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9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上述三个研究所的部分资料、标本和设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二者分别于1953年和1957年进一步发展为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之后1962年两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曾产生过16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自然保护区设立、虫鼠害防治、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殖避孕等领域做出过重要历史贡献。
      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野生动物和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现代动物学研究,服务于人口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在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生殖与发育调控、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动物分类与进化、农业虫鼠害防控和濒危动物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目标包括三个重大突破和六个重点培育方向:三个重大突破:(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二)害虫害鼠行为调控;(三)动物进化与保护。六个重点培育方向:(一)生育力维持与生殖健康;(二)膜生物学与重大疾病;(三)有害生物成灾机制与防控;(四)物种的濒危机制与保护;(五)动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六)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创制。
      动物研究所正式职工432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8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4人,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2人,离退休人员356人,在站博士后132人,在读注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43人,另有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近300人。
      “十三五”期间,动物研究所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动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1497篇,其中在TOP15%期刊发表论文589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9.3%;在IF≧5期刊发表论文540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6.1%。“十三五”期间,动物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性等各类奖项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友谊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4项、国际合作奖2项,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5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近年来,动物研究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十三五”期间,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的40余位优秀外籍科学家到所工作;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
      动物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7种,分别是《Current Zoology》、《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应用昆虫学报》,其中《Current Zoology》、《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是SCI收录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依次为2.351、2.791和2.541。其他 4 种刊物为我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
      动物研究所在科学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和倡导科学思维等方面,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国家动物博物馆曾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www.ioz.ac.cn - 2021-11-02 - 收藏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IBS)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IBS)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缩写为SIBS)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由原上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科研任务为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命现象本质、人口健康和农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探索有利于科学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建设成为综合、大型、跨领域、国际化、布局合理、具有强大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2124人, 其中岗位聘用人员1978人、项目聘用人员74人、离岗安置人员5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人、研究员338人、高级工程师以及高级实验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46人。有“万人计划” 5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 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8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35人,基金委“创新群体” 负责人10人,国家外专局-中科院海外创新团队6支,海外知名学者3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2人;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养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通过资源集成,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形成了党组织、科研管理部门、工会、团组织、学生会等齐抓共管,科研人员、党群干部、研究生、退休科技工作者等共同参与,大型科研设施定点开放的全方位科普工作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有10个研究机构(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5个院地合作共建机构(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二军大转化医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湖州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中心)。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计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分子病毒与免疫重点实验室、灵长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分子男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图书馆拥有生物学、医学、化学、农学及相关学科馆藏印本书刊300余万册,其中自创刊年代起收藏的外文期刊360余种。有160多个期刊、图书、会议论文、专利等不同类型的全文、文摘或工具型数据库。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包括《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Cell Discovery》、《生理学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生命科学》、《生命的化学》。

    www.sibs.cas.cn - 2021-10-30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
      创立以来,宁波材料所紧密结合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围绕“材料研究”,先后布局了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生物医学工程4大领域。经过十几年努力,逐渐形成了材料应用链、科研技术链、人才培养引进链相辅相成、“三链融通”的科学布局,成为新材料及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技术提供者。
      宁波材料所牢记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抗“国家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加快打造原始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在“高性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海洋服役环境功能防护材料及重大工程应用”“高性能磁性材料与精密驱动技术”和“大尺寸单晶金刚石合成与应用”等重点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为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了重大支撑。至2020年12月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60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6000多篇;累计申请专利4500多件,授权专利2200多件,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研究机构专利十强。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科研机构。
      宁波材料所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和措施,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团队。目前全所员工1200多人,其中院士3人、杰青7人。截止2020年12月获得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超过800人次,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超过500人次,2020年获批“科技部海外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浙江省唯一)。拥有6个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近1600人。
      建立了公共测试、专业研发、工程化、先进制造等四大类支撑平台,拥有近7亿元的先进科研装备;建成中科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平台近30个。
      与企业开展了多元合作,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初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目前,与国内1000多家企业和全球240多个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实现了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大尺寸单晶金刚石、非晶软磁带材、神经康复机器人、弹性电子传感及其器件、智能全向移动机器人等52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并成功入选2017年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面向未来,宁波材料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院党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为统领,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紧紧抓住新时期发展战略机遇,聚焦主责主业,以重大战略性产出为目标,把精锐力量整合集结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来,着力构建学科方向明晰的“前瞻基础-工程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创新链,努力建设具有一流人才队伍、一流学科方向、一流政策环境、一流成果产出、一流科研创新平台、一流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科研机构,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www.nimte.ac.cn - 2021-10-01 - 收藏
  •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先后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1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8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20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承担3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
    中科院出版有126种期刊,出版有6种电子杂志。其中电子杂志有:中科院之声电子杂志、科学网电子杂志、科普博览电子杂志、《芯天地》电子杂志、《基因世界》电子杂志、《雨林故事》电子杂志。期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刊、 岩土力学、 金属学报、 燃料化学学报、 中国科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新型碳材料、 科学通报、 地球化学、 材料研究学报、 遥感学报、 植物学报(英)、 山地学报、 海洋科学集刊、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沉积学报、 光子学报、 海洋与湖沼、 过程工程学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高原气象、 海洋科学、 声学技术、 数学学报、 中国沙漠、 分析化学、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系统科学与数学、 湖泊科学、 化学通讯、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应用数学学报、 盐湖研究、 应用化学、 人类学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冰川冻土、 光学精密工程、 古脊椎动物学报、 物理学报、 数学物理学报、 中国光学、 大气科学、 中国物理快报、 中国科技史料、 天文学进展、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原子核物理评论、 农业现代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地质科学、 中国物理C、 新电气、 中国化学、 第四纪研究、 声学学报、 微生物学通报、 有机化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菌物学报、 化学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 动物学研究、 生物工程学报、 家庭用药、 植物生态学报、 应用声学、 生物多样性、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网络新媒体技术、 气候与环境研究、 天文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岩石学报、 土壤、 植物学报、 现代物理知识、 工程地质学报、 土壤学报、 生命世界、 力学学报、 天文望远镜原理和设计、 波谱学杂志、 昆虫学报、 化学通报、 磁学和磁应用、 土工基础、 应用昆虫学报、 高分子学报、 资源科学、 岩土工程学报、 动物学杂志、 中国管理科学、 半导体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动物分类学报、 科研管理、 电子与信息学报、 计算机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色谱、 电工电能新技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报、 催化学报、 工程热物理纵横、 软件学报、 微生物学报、 生态学杂志、 芯天地、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空间科学学报、 中文信息学报、 遗传、 机器人、 中国科技史杂志、 计算机系统应用、 光电子技术、 信息与控制、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www.cas.cn - 2020-07-06 - 收藏
  • 《细胞研究》

    《细胞研究》

    《细胞研究》由自然出版集团与中国科学院(CAS)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IBS)合作每月出版;并隶属于中国细胞生物学会。Cell Research 是生命科学领域著名的国际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 25.617(Clarivate Analytics,2021)。该期刊被 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Current Contents-life Sciences、SciSearch 和 ISI Web of Science、Chemistry Abstracts、BIOSIS、VINITI、Chinainfo (CD&Web)、CJFD (CD&Web) 和 CSCD 收录/摘要。
    《细胞研究》发表高质量的原创文章、权威评论、研究亮点和给编辑的信。该期刊拥有国际作者身份,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miRNA 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和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为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支持期刊。《细胞研究》的国际标准序列号(ISSN)为1001-0602,电子国际标准序列号(eISSN)为1748-7838;CN为31-1568/Q,eCN为31-6000/Q。
    《细胞研究》期刊主要关注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原创研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细胞分化和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与发育、表观遗传、结构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植物分子生物学等。
    早在1990年创刊时,《细胞研究》首任主编姚錱院士就确定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裴钢院士2006年担任主编后,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引进李党生博士担任编辑工作,并于2006年启动了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自然出版集团(NPG)的合作。
    近几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优秀论文并迅速引起国际反响,已逐步成为我国和国际科学家优秀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传播发布平台。
    《细胞研究》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以全英文刊登国内外细胞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快报和述评的国际性期刊。
    从2019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国人在Cell Research期刊的发文比例占65.468 %,排名第一,对国人比较友好,其次是美国和德国,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CellResearch》是美国ISISCI细胞生物学领域收录的唯一中国学术期刊,2004年度的SCI影响因子是1.936,在71份入选中国期刊中位列第二,杂志论文的他引率大于90%。
    Cell Research 杂志的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2015-2019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14.812、15.606、15.393、17.848、20.507,虽在2017年有略微的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期刊整体上升的趋势,目前期刊的即时影响因子已经为16.91分,预计明年影响因子仍将20分以上。
    《CellResearch》已被IndexMedicus,Medline,SCI(SciSearchISIWebofScience),BIOSIS,CA,VINIT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光盘版,网络版)、《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网络版)、《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等国内外十多种大型期刊检索数据库收录。

    www.cell-research.com - 2020-07-01 - 收藏
共 9 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