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学术镜像_Google学术搜索

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镇痛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1-17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的98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采用数字化疼痛量表(NRS)评分对2组患者的术前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NRS评分[(1.79±0.14)分vs(3.84±0.7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8%vs 18.37%)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镇痛效果确切,且麻醉相关并发症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术前镇痛;髋部骨折手术;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

髋部骨折是高发于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骨折,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可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患者仅占30%,髋部骨折后可出现剧烈疼痛,而剧烈疼痛可诱发抑郁、谵妄、睡眠障碍等,此外,剧烈疼痛所致制动状态还大大增加了心肺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手术是髋部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相较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技术可有效减少围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但外周神经阻滞、腰麻等区域阻滞麻醉患者需侧卧体位,而骨折所致剧烈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摆放体位,也影响了后续区域麻醉的相关操作[2].本研究中在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的98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61-80岁,平均为(71.19±2.16)岁;ASA分级:I级32例,II级1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1-80岁,平均为(71.13±2.24)岁;ASA分级:I级34例,II级15例。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表示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排除长期应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麻醉药物过敏史者、意识障碍者、外周神经疾病者。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患者体位为平卧位,采取爱可松0.6mg/kg、芬太尼0.2mg、异丙酚1-2mg/kg 进行麻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然后应用异丙酚5-10mg/(kg·h)进行麻醉维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调整注入速度,手术结束前停止应用异丙酚。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体位,然后建立上肢16G静脉通道,予以鼻导管进行吸氧,氧流量为3L/min,密切监测患者的无创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在超声引导辅助下行髋关节囊周围阻滞,将低频凸阵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与髂前上棘的连线,然后缓慢将探头平移至尾端,至超声影像显示股骨头影像后再稍平移至头端,平移至股骨头影像消失,同时出现一条高回声亮线,该高回声亮线即为髂耻隆突,外侧是髂前下棘,内侧是耻骨支,骨面内侧是股动脉,骨面浅面是髂腰肌。以平面内进针法进针,由外至内,将100mm神经阻滞针紧贴髂前下棘缓缓穿刺到髋臼骨面,待回抽无血后,将10ml0.5%罗哌卡因推入。待患者的体位摆放好后,于L3-L4间隙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操作,待回抽脑脊液通畅后,将3ml0.5%罗哌卡因推注至蛛网膜下腔。 

3 观察指标:采用数字化疼痛量表(NRS)评分对2组患者的术前镇痛效果进行评价,NRS评分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3]。并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术后咽痛等。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采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NRS评分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术前NRS评分分别为(1.79±0.14)分、(3.84±0.73)分,经t,观察组术前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5.2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其中恶心呕吐1例,尿潴留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9/49),其中恶心呕吐2例,瘙痒2例,尿潴留3例,术后咽痛2例;x2检验,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髋部骨折往往伴随着剧烈疼痛,若不及时采取镇痛措施可诱发谵妄、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可为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并能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进一步减少阿片类药物所致并发症。股神经阻滞、髂筋膜间隙阻滞是外周神经阻滞的常用方法,一旦确诊髋部骨折应及时进行外周神经阻滞。髋部周围感觉由臀下神经、臀上神经、股方肌神经、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关节支、股神经关节支等支配,尚无单一注射点可同时阻断支配髋部的所有神经,且髋部骨折术后疼痛还受股外侧神经传导支配,因此选择适当的周围神经阻滞方式对改善患者的手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髋关节的神经支配来源于闭孔神经、股神经、副闭孔神经等腰丛分支,其感觉纤维多分布于髋关节囊前方。髂筋膜间隙阻滞是临床常用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其主要以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作为目标神经,其理论上可对闭孔神经及股神经进行同时阻滞,且该神经阻滞技术仅通过解剖标志即可实施,incident被广泛用于髋关节骨折手术的术前镇痛,且其术前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非甾体类药物及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但多项临床研究显示[4],髂筋膜阻滞所需的麻醉药量偏大,增加了麻醉药物的中毒风险。此外,髂筋膜阻滞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达到药物扩散效果,镇痛起效时间较长,因此髂筋膜阻滞在髋部骨折的应用受限。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的提出是基于髋关节囊前侧解剖及髋关节支走行研究的深入。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的术前NRS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可对髋关节囊的前侧感觉神经进行有效阻滞,发挥了较好的术前镇痛效果。此外,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迅速,所需的局麻药物用量较少,减少了局麻药物所致相关神经阻滞并发症。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镇痛效果确切,且麻醉相关并发症少,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祥生,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J].临床研究,2020,02:32-33.

[2]杨曙光,陶红,陈超,等,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前镇痛中的应用[J],骨科,2020,02:140-142.

[3]张梅,郭道宁,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的解剖学基础及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50:9899-9900.

[4]徐时好,王权光,陈婵娟,等,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08:59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