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全名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埃米尔·韦伯(德语: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男,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西方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与发扬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以及奉行实证主义的杜尔凯姆相比,韦伯更强调主观因素对社会研究的重要性。学者需要以主观选定的理想类型为研究框架,并可以以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为诠释对象。因此韦伯对宗教信仰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颇深,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注重禁欲的基督教新教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韦伯也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世俗化、理性化的过程。在社会组织中,理性化意味着从传统权威向法理权威的过渡。 这两种权威以及魅力权威是韦伯对权威来源的分类。
韦伯同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和亨利·法约尔处于同一时期,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作出杰出贡献,是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曾在海德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求学,后在腓特烈·威廉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并开始执教。之后韦伯陆续于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慕尼黑大学任教。 韦伯对政界影响不小,曾前往凡尔赛会议担任德国谈判代表团的顾问,并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马克斯·韦伯主要作品:《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论解释的社会学的若干范畴》、《儒教与道教》、《古代犹太教》、《论新政治秩序下德国的议会与政府》、《帝国总统制》、《政治论文集》、《学术理论论文集》、《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
“韦伯之问”即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著作中反复提出的: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在国际范围内看中国研究的许多重要命题,都能感受到韦伯思路的影响。“韦伯之问”是“中国学”的核心课题之一。